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7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又亲临江苏考察,提出江苏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特别是在深入紫金山实验室和南瑞集团调研时,对南京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等提出明确要求。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城市,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南京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是辩证统一的,我们要从关注经济增长一个维度,转向关注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生态环境等多个维度;从关注GDP,转向关注以人民为中心的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我们追求的高质量发展是更充分更均衡的发展,必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着手促进南京高质量发展。
宏观层面确保经济增长稳定性、经济发展均衡性
宏观层面,一是确保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据统计南京市2023年1—4月经济增长比较平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62.37亿元,增长3.8%;服务业投资1565.46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0.88亿元,增长9.4%;出口1124.75亿元,增长9.9%。南京市要保持速度和规模的优势,防止出现经济大起大落的波动。
二是确保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当前南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这要求我们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首先要以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其次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区域经济优势互补新格局,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三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
四是扩大居民消费和有效投资。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振大宗消费、新兴消费、文旅消费。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五是确保社会的公平性,持续增进民生福祉。高质量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障好就业这一“最基本的民生”,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这一“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进一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产业层面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大力度发展科技产业
产业层面,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产业体系现代化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同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南京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尤其是要重视制造业的发展。
加大力度发展科技产业,支持紫金山实验室等科技平台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抢占信息技术制高点,积极培育智能电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群。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适应支撑消费升级的需要,实现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企业层面坚持内外循环双向互促、供给需求协同
企业经营层面,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优化企业各管理要素,向管理、科技、创新和人才要效益。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是由创新驱动的,创新能够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降低资源消耗,以更少的生产资料生产出高质量产品,促进新科技、新模式、新产品、新业态的出现,不断推动产业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坚持内外循环双向互促、供给需求协同。抓住国内循环的内生动力,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提升对外贸易投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竞争力体现在经济效益、风险防范、公司治理、管理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要始终保持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持续发展、创造价值。企业要顺应消费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大趋势,努力增加高品质商品和服务供给,在产品细节、做工、性能上多下功夫,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总体来看,南京推动高质量发展,应在继续保持经济发展总体规模优势的同时,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坚持走绿色均衡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作者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