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始终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全面落实“降、缓、返、补、扩、贷”就业政策,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和就业促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江苏各地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柱性工程,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江苏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加快推进全省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希望江苏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和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江苏“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昂扬姿态奋力书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崭新答卷,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多举措建立就业创业机制筑牢社保体系
江苏省始终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全面落实“降、缓、返、补、扩、贷”就业政策,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和就业促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向好。近年来江苏省城乡就业人口接近4900万人,过去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40万人左右、占全国的10%以上。全面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对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流动、使用、激励等全链条进行授权松绑改革,目前全省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分别达977万人和475万人。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率先基本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全覆盖,让每一位城乡民众都能纳入符合其自身条件的社会保障制度;立足第一支柱保基本的功能定位,推进第二、第三支柱发展,持续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加快发展个人养老金,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发展。
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和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需要深化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赋能重点实验室、研究院等“自主引才、自主设岗、自主聘任、自主评价、自主定薪”,支持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建设;深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探索建立跨系统人才特殊调配机制和跨区域人才共建共享机制。
二是聚焦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作。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办好开发数万个高质量就业见习岗位、增加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兜底帮扶特困群体就业等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扎实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作。
三是鼓励引导人才向农村流动。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支持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将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纳入就业创业政策服务范围,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吸引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人才返乡就业创业。
多方位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激发社会活力
近年来,江苏各地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柱性工程,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积极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推行“一门受理、一站服务、全科社工”模式,让老百姓“进一扇门、找一个人、办所有事”。全省15万个登记备案社区社会组织、近八万名持证专业社工活跃在群众“家门口”,将基层群众的急难愁盼切实在基层回应好、服务好、解决好。数智赋能网格化治理。首创网格化社会治理理念,在全国率先全省域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目前全省划分12万个城乡网格,配备专兼职网格员近30万名,全省网格员每天平均上报数据6万余条,全省群众对网格服务管理满意率达97%。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积极探索形成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乡村治理的“江苏路径”,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和乡村治理协同推进机制,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需要深化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健全基层多元主体参与的政策机制。建构政策支持环境,广纳社会力量参与,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向社会组织提供财政资金保障,吸纳慈善基金会和企业为社区公共服务提供资源补给,并鼓励居民以志愿服务方式为公共服务提供补充;发展壮大兼职网格员队伍,从而进一步优化社区公共服务响应机制。
二是以基层党建引领新时代乡村治理。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不断提升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探索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为特征的乡村治理模式,广泛引导村民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有效提升群众参与感、获得感与满意度。
三是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推进数据整合共享,打造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平台,实现数字治理中心各平台之间的数据互通,使得各级各类的社会治理数据能够统一汇聚,加速包括“数字党建”“数字服务”“数字监管”“数字采集”“数字网格”在内的省域一网统管建设。
多维度建立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能力
近年来,江苏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加快推进全省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更加精准防范重大风险。扎实组织百日攻坚行动,省市县837个督导检查组开展联动督导,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2022年整改问题隐患15.83万个,有效防范化解历史罕见长时间持续高温给安全生产带来的风险挑战。
应对自然灾害更加有力。2022年江苏全网发布预警短信22次,覆盖3.53亿人次,联通9万余个应急广播“大喇叭”,为偏远乡镇配备可视化应急通信装备,保证了断网、断电、断路情况下的应急指挥。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通过健全与交通运输等部门和单位的联动协同、资源保障等机制,编制42件省级总体和专项应急预案,3.3万余件基层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党政领导、部门监管、基层管理以及企业主体各方责任。
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我们还需深化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危化品、工矿、燃气、交通、住建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在高危行业领域探索应用安全生产综合研判联合检查机制,推动部门联合、事项整合、数据耦合、优准结合,切实提高隐患排查整治质量。
二是建立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以江苏省各市风险防控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城市产业结构和主要风险特点,建立包含城市安全综合监测、分析预警、综合联动处置等在内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形成运行数据“全监测”、重大预警“全接报”、风险管控“全覆盖”的新型防控体系,不断提升特大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三是强化应急管理多方联动机制。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层层压实各级工作责任。健全应急管理部门与气象、水务、文体广旅等部门的应急联防联动机制,实现数据共享、责任共担;延伸指挥调度系统,将指挥信息网向下延伸至街道一级,实现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四级调度,以多部门、多主体的横纵向联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作者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苏水安全与生态共富研究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