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中“第二个结合”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理论意蕴和实践要求,不断推动“第二个结合”,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推动中华文明探源,赓续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当前,推进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要以考古调查发掘为获取相关资料的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方式,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深刻认知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加强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不仅仅是寻找历史遗迹,更是让其“说话”,揭示中华文明的内在结构和深层文化基因,将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敬畏之心,尊重并爱护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努力探寻地域文明的源头,挖掘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延续传统文化的根脉,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展现中华民族精神气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蕴含本民族的世界观、宇宙观、伦理观和价值观,承载着本民族的哲学思想和民族精神内核。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有助于激活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更好地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要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要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建立多主体、立体式的外宣新格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对外话语权。
丰富文化呈现形式,激发中华文化创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传承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因而只有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永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从传统曲艺到文物保护,从非遗传承到文史典籍,艺术创造力与中华文化相融合,丰富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呈现出中华民族的山河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越来越多的人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找到文化归属感,激活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新时代的发展实际,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打开文化创新空间,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千万家”。
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在全球视野中,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冲击和“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文化殖民”,面对国与国之间“文化软实力”竞争的日趋激烈,文化自信自强命题强调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也传递出中国在面对文化交流交融时的能动自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成长逻辑包含了坚定的文化自信精神,如果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既不可能有民族文化特性传承的主体性,也不可能有推动传统文化现代性成长的自觉性。因此,要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位,在“第二个结合”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以时代精神赓续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伟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本文为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重庆邮电大学)(21SZJS5001061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