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南京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南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在攻坚克难中不断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
扎实攻克民生发展痛点,持续提升民生福祉质量,不断健全社会安全治理体制
在过去一年里,南京全面完成十大类49项民生实事,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连续6年位居全省第一,第14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创成全国首批市域治理现代化合格城市,仙林街道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群众安全感达到99.3%。沉甸甸的成就,见证的是砥砺前行、奋发有为的南京民生事业。
扎实攻克民生发展痛点。全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切实利益问题,过江通道、轨道交通加快建设,新增共享停车泊位1.88万个,累计达到13.6万个,极大缓解人民群众“停车难”“停车贵”问题。全年新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2所,新增学位3万多个,总数超过120万个,有效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出台《南京市城市更新办法》,推动石榴新村城市更新试点项目,累计完成101个老旧小区改造、整治200条背街小巷,新增1.9万个共享停车泊位,极大改善老旧小区居住环境,有效缓解中心城区“停车难”“停车贵”问题。打造特色消费场景超过1000个,开展促销费活动1600多场,实现旅游总收入3400亿元。
持续提升民生福祉质量。面向大学生,举办2448次招聘会,建成25个求职“宁青驿站”;面向新老市民,筹集1.9万套人才房、2.4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主城区轮候家庭公租房全部保障到位;面向“一老一小”,完成3293户家庭适老化改造,实现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获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率全省第一;面向患者,建成全国首个“三医”联动监管平台——南京“医保高铁”,长期护理险惠及4.8万人;面向退役军人,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
不断健全社会安全治理体制。安全是发展的保障,也是民生幸福的基石。为此,南京创新推行“应急—消防一体化”“综研联检”工作机制,完成234栋消防无水高层建筑整治,更新改造老旧化工装置15套、供水管网111公里、老旧燃气管道188公里。推动食品安全连续7年获得省考核A级评定;开展信访问题源头治理,积案化解质效稳居全省前列;深入推进平安南京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深化电信网络诈骗综合治理,获评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以更大智慧更多勇气达成“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目标
改善民生没有止境,改善民生永远在路上。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进入关键的一年,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面对不确定、不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较多的国内挑战,必须要以更大智慧更多勇气才能达到“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的目标,才能谱写“走在前、做示范”的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南京新实践。
厚植为民情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民生实事工程,是近年来南京探索出来的为民服务的新实践,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形成了“可感知、可落实、可支撑、可考核”的工作机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继续以年度民生实事工作为抓手,通过“想在前头”“干在实处”,在笃行不怠、久久为功中,高标准实施年度民生实事项目,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聚焦民生短板,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聚焦民生短板。外部环境越是复杂多变,民生保障越是不可或缺。只有更为坚实有力的民生保障,才能更好地提振社会信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继续优化创业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格局。要增添就业的城市温情,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推动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全覆盖。要优化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服务范围,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面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要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切实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创新保障机制。要坚持公共财政的民生属性。推动民生实事项目落实落地,财政投入是必要保障。要坚持民生优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民生实事或民生项目的资金来源。要凝聚多元合力,创新项目运行的体制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民营主体等参与到民生项目中来。要营造有利于公益慈善的社会环境,充分调动个人、社会与企业的力量,发挥公益慈善在民生保障中的积极作用与独特价值。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