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江苏“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要在文化自信自强上走在前、做示范,擦亮博爱之都、文学之都、人文绿都“金字招牌”,全方位提升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格局,一体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建设更有文化厚度的南京。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用文化创新建设更有文化厚度的南京
宫殿六朝遗古迹,衣冠千古漫荒丘。胥河的水给南京运来了两千年的历史与故事,滔滔的长江水涤荡着南朝的四百八十座烟雨楼台,它们是南京最珍贵的文化宝藏。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文章指出,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传承活化南京的文化遗产成为重点内容。2018和2022年,南京先后两次开展水文化遗产调查,查明了南京现存的1926项水文化遗产,形成了大运河、长江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报告;与此同时,龙江船厂遗址、南朝石刻遗址、长干里越城遗址考古和保护工程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推进,为提升大运河、长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活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南京开展的主题戏曲创排、丛书编纂出版、文化产业街区与博物馆建设以及牛首山、栖霞山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等项目持续推进了大运河、长江文化遗产的创新利用工作,为加深南京城市文化厚度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践方案。
系统开展文化建设,用多元路径推动文化创造转化创新发展
春兰秋菊,各擅胜场。历史的变革与时代的发展使南京保留下丰富而多元的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提出江苏要“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的要求。利用多样的创新手段,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系统性、体系化,是一体推进城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2019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公布后,南京随即推动了《南京大运河文化带胥河文旅发展总体策划》的制定;并积极开展了“大运河文旅博览会”“大运河自行车赛”等文化惠民活动,推动落地了总规模1000亿元的大运河文旅基金项目。与此同时,南京还持续推进滨江绿道、幕燕滨江、鱼嘴公园修复、“长江传奇”滨江游轮线路、颐和路长江路等历史文化街区的“微更新”以及浦口老火车站片区更新等长江文化建设项目,为大运河文化带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提供了重要助力。2023年一季度,南京市2018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31.70亿元,同比增长31.2%,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得到稳步提升。
主动传播中国理念,用中国故事厚植文化自信自强牢固根系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每个时代都有引领时代发展的时代精神和时代价值;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到唐风宋韵、再到革命年代的觉醒与奋斗,五千年的历史为当代留下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与养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南京拥有悠久的文化史、文学史,它们是南京重要的文化宝库,为南京传播中国理念奠定了基础。2019年,南京成功获批世界“文学之都”称号。此后,南京在文学资源发掘整合、文学作品创作、文学空间建设、文学创意产业扶持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开展了打造“1+N+X”城市文化空间,成立文学基金,做强“南京作家群”,打造多元阅读空间,创新阅读体验新形式等众多文化活动;完成了《南京运河史》《南京历代运河》《流动的中国》等一批运河文化著作;成功举办了“南京读书节”“江苏书展”“南京跨年诗会”“共读南京”“世界名著与电影”“中华经典诵读”等品牌阅读活动,为讲中国故事、发中国声音、展中国风貌提供了南京示范。
全面参与城市发展,用格局构建带动文化事业产业一体推进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无论是王谢堂前之燕,抑或夜泊枫桥之船,文化往往需要同城市的兴衰发展相联系,才能将悠久的文脉进行传承。整合南京丰富的大运河、长江历史文化遗产,参与到南京“博爱之都”“文学之都”“人文绿都”的构建当中,是提升南京文化建设格局、参与城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一体推进重要路径。2023年2月,南京印发《关于加强保护传承营建高品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统筹推进南京大运河文化带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长江及大运河相关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彰显南京文化‘标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以谋划重点项目和标识性项目的方式彰显南京长江文化蕴含的古都文化、海丝文化、红色文化、世界文学之都等多元文化特色。与此同时,南京还将持续提升沿江岸线生态品质,打造“春江十里”、三山矶岸线等生态景观同城市人文建设联系起来,助力南京打造人文绿都城市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中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凸显并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影响力和推动力,满足人民文化需要,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南京要从历史文化资源及文化遗产出发,以大运河文化带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动南京丰富多元的特色文化的保护利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地位,构建完善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南京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带头作用,走出文化自信自强的光明路。
(作者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运河文化带农业文明分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