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希望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这既是对江苏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又是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江苏实践探索的殷殷期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深刻把握“两个结合”,促成传统与现代深度结合,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底色,绘就推动高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实现治理现代化与良法善治、全球融合共赢发展的文明底色。
把文化传承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奋斗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所蕴含的精神价值给当代人的奋斗向往提供宝贵的方向指引。“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蔡元培“爱国之心,实为一国之命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曾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需要我们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基因,深刻理解和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坚定自信、增强底气。
把文化享受转化为提升高品质生活的内涵诠释。“让人民生活更幸福更美好”,迫切需要从全社会层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实现在心态、思维、话语以及行动上站位更高、视野更宽、观念更开放、文化更自信,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要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重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社会化、数字化建设,在健全网络、丰富供给、强化保障上下功夫,重视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关注“文化享受机会均等”。要借助长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推动科技文化普及教育落地落实,从世界视野、地方视角领略大江大河孕育蕴藏的文明。
把文明意识转化为地方治理的制度规范。“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一个地方要强大实体经济、强链补链延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除了好的产业规划、给力的项目政策支持力度,还需要立足打破地方保护、行政垄断和市场分割,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完成重大科技任务攻关,推动关键技术、核心产品迭代升级,保障各类经济主体拥有同等发展机会和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全面建立优良信用体系,打造高品质人文和法治环境,打造地区无形的信誉品牌和资产。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把文化认同转化为全球融合共赢发展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信才能他信”,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文化认同来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理解,对于民族文化、地方文化,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断增强文化自觉,促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张骞“凿空”西域,开启了丝绸之路的交流交往交融;玄奘西行求法,修成古代西域和印度的大百科全书《大唐西域记》;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郑和七下西洋,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合作是为了共赢;“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开放是为了聚力;“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包容是为了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深刻理解把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探寻与各国民族精神、各文明精华部分的交流通道,促进民心相知相通,“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联四级调研员。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WMB04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