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
2023-08-02 09:51: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张留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赋予江苏“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等重大任务,为江苏奋进新征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全国经济和制造大省,打造“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现代化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既是扛起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殷切期盼的使命担当和奋力作为,更是塑造强劲发展动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必由之路。

立足当下,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全球产业经济合作形势复杂严峻,这将成为我省应对发展变局、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抉择。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各类经济和非经济因素冲击,全球产业布局长期遵循的市场规律和范式出现变化,基于价值回报最大化的全球产业链布局方式,开始转向更加关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的区域重组。立足新形势,加快打造现代化的产业链是应对复杂国际形势和我国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动力结构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这将成为我省塑造发展优势、抢占发展先手棋的必由之路。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绿色能源、新空间开拓等前沿技术领域加快突破和应用,催生出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一批万亿级产业空间。江苏是全国制造业门类最多、产业链最完整、配套设施最完善的省份之一,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链建设,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找准定位,在产业竞争合作中下好先手棋。

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可持续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时代问题成为必答题。江苏产业总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加快构筑现代化产业链是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维持产业经济平稳发展的有力举措,更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四个必须”和“四个走在前”的必然要求。

坚持价值升维,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强链。产业“强链”需要推动全省产业体系量质齐升,在稳步扩大产业规模的同时,推动产业向研发设计、集成总包、品牌塑造等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在国际产业竞合中赢得更多话语权。一是着力培育全球地标性产业链。坚持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围绕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新能源、新型电力等江苏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并兼具广阔前景的行业领域,强化人才、技术、资金等产业要素供给,形成全球产业控制力和技术主导权,在国际市场上持续提升产业份额和市场空间。二是优化提升产业链结构层次。以当前终端消费市场品质化、多元化需求引领供给升级,鼓励市场主体以智能化重塑生产制造和运营模式,以绿色化引领工艺流程再造和能耗效率提升,以融合化引领业务模式和技术水平升级,特别是推动钢铁、纺织等优势传统产业“焕新升级”。三是持续提升产业链横向组织水平。围绕全省重点产业体系培育壮大第三方服务主体,激活厘清市场和政府作用边界,强化产业要素之间的融通、企业之间的协作、资本之间的对接,串联对接企业主体、产业联盟、社会化组织、产业资本等,形成适应新形势的产业组织形态。

坚持创新驱动,补足产业链条短板弱项。产业“补链”需要以创新补足产业链“卡脖子”的关键要害,持续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基础技术工艺,实现上中下游或主要领域环节自主可控、韧性安全。一是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突出需求导向、应用牵引,聚焦531产业链中最需要突破的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战略产品,实施重点产业靶向技术攻坚行动,完善“卡脖子”技术的攻坚体系、评价体系和要素保障体系,加快形成一批原创性技术成果和引领性先进产品。二是夯实产业基础支撑能力。着眼产业发展需要和未来趋势,加快部署大数据、超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突破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基础软件,显著拓展产业发展的基石和上限。三是动态提升产业链纵向联通能力。大力发展平台经济,鼓励行业“链主”企业依托平台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广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共享、数据资源对接等模式,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整体竞争优势。

坚持与时俱进,延伸覆盖广阔未来产业。产业“延链”需要积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抢占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产业风口,在影响乃至主导未来产业经济格局的产业技术领域延伸布局。一是下好未来产业市场风口“先手棋”。以前沿技术产业化为主攻点,聚焦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生命健康等引领未来的重大风口,前瞻性布局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着力催生培育一批新行业新产业,打造未来产业创新发展高地。二是推进产业技术跨界延伸融合。把握当前产业边界模糊化、技术领域融合化趋势,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需求激发科技创新,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加快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