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近日召开的中共南京市委十五届八次全会提出,紧扣服务支撑全省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努力使新质生产力成为南京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标识,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南京制造业基础扎实、优质创新主体规模庞大
南京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制造业基础扎实。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要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可见,传统产业是发展新兴产业甚至未来产业的基石。目前,南京已经形成了由石化、钢铁、汽车和电子信息四大传统产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这四大支柱产业实力雄厚,是南京经济的“基本盘”,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总体上,南京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具有扎实的制造业基础。
新兴产业集聚效应显著。近年来,南京持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着重增强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两大优势产业集群,并获批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两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和航空航天六大产业集群的培育成效显著,推动1个万亿级、拥有1个五千亿级和一批千亿级的优势产业集群。
优质创新主体规模庞大。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化、关键技术自主化无疑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而高等院校是高端人才的集聚地和高精尖技术的培育地。在当前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和产业链供应链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下,高等院校已然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最为重要的知识供给方、技术支持方和人才培养池。南京是除了北京、上海以外,优质高校最为集中的地区,共拥有双一流院校8所,A+或双一流学科46个。
找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点
在此基础上,南京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找准着力点。
其一,减少传统产业在实体经济中的占比。工业总产值大部分来自四大支柱产业,很好地说明传统制造业对南京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过,虽然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但倘若传统产业在经济中占比过高,则会阻碍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不仅较少具备新质生产力“颠覆性创新驱动、产业链条新、发展质量高”的一般性特征,也不容易由“传统”向“新兴”“未来”领域蝶变;另一方面,对传统产业的依赖度较高还有可能挤占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发展空间。
其二,新兴产业要避免集而不群。产业集群的形式不仅有专业化集聚,还包括多样化集聚和协同集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不能仅局限于有限空间和固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更要形成跨区域、跨领域甚至跨越产业的创新和升级。南京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两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为首的新兴产业集群,但对产业集群的引导与培育较为注重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专业化集聚,接下来要更加注重发展跨区域协作、多样化集聚和产业间协同的产业集聚形态。
其三,创新主体必须要形成合力。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和强大的知识供给体系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动力,但仅凭借个体“单打独斗”式地进行研发活动不仅效率低,且很难实现技术突破。只有形成一个优良的创新环境,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禀赋并形成合力,才能更高效地实现创新突破。南京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要创新主体,以众多优质的科技型企业为创新载体,在不同领域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关键是要促进众多创新主体形成频繁深入的互动交流,创新主体与创新载体间也要形成良好的供需对接和成果转化机制。可以说,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南京要注重培育高质量的创新生态。
其四,加快推动未来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和先导性,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未来产业多处在孕育孵化阶段,发展未来产业一方面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引领,另一方面需要资本的长期注入。南京要在未来领域增加有竞争力和知名度的企业和品牌,推动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扬本土优势,在关键核心领域做文章
新质生产力的“新”总的体现在增长方式更新,即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更新;具体体现在生产力发展路径更新,即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更新、技术的获取方式向自主研发更新、人力资本强化方式向本土培育更新。新质生产力主要以创新为核心动力,以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为核心特征,与新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源头上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从过程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最终实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南京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发扬本土优势,在关键核心领域做文章。
第一,把握好“传统”和“新兴”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传统产业,更不能放弃传统产业。要在不破坏现有供需体系和经济格局的前提下,逐步淘汰陈旧的生产服务方式,将新兴技术和新发展理念植入传统产业,以此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升级。如石化产业可以通过向下游产品链延伸的方式转移生产重心,通过业务的高端化、个性化转型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以此不断向“新质”靠拢;钢铁产业不仅可以向精细零部件加工、高端钢材配套等领域转型,还可以通过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造,实现生产方式和生产模式的高端化升级。
第二,不断提升产业多样化集聚、协同集聚和区域间关联水平。针对产业多样化集聚,要注重集聚过程中的效率增益,在制定产业规划和政策时要考虑产业的异质性,在推进产业集聚的过程中,要着重发挥异质性主体在创新网络中的关联作用。针对协同集聚,在南京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要加速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以深化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为目的发展多样化产业结构。针对区域间关联,一方面要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以深化区域合作的方式不断汲取外部技术与经验;另一方面要发挥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带动作用,高水平、深层次推动南京及周边区域产业深度协同发展,促成区域间企业共商合作和产业协同。
第三,构建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一方面放大南京科教资源优势,保障和促进紫金山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的突破式、原创式科技成果产出;另一方面要打破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孤岛”困局,借助数字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建立多样化的线上信息交流和技术产权交易平台,从多层次、宽领域促进产教对接,完善技术成果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此外,要建设高度融合的协同创新生态,完善创新生态系统中各物种的协同机制,促进创新要素有效统筹和优化组合,营造协同高效的创新环境。
第四,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打造南京本土品牌。针对未来产业孵化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等特点,要在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风险投资市场转变投资理念,同时健全风险投资市场准入、基金管理、退出渠道等全流程制度体系,为风险投资创造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在打造南京本土品牌的过程中,既要加强政府参与力度,丰富和完善产业投资母基金项目的种类和机制,也要引导更多长期资金入市,锚定前沿科技,重点扶持有长期发展潜力且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发挥南京财政优势、区位优势和贸易优势打造本土品牌。
[作者余泳泽为南京财经大学江苏现代财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胡鹏为南京财经大学国贸学院博士生。本文为江苏省社科基金“江苏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财税支持政策研究”(23JZB0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