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充分发挥青年文化主体性
2024-09-23 16:21: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程雄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青年是优秀文化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责任。而要担当好这两大责任,需要充分发挥青年文化主体性,增强青年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青年文化主体性是青年对文化的自信、自觉和自为的主动精神,是历史主动精神在文化独立自主中的生动写照。充分发挥青年文化主体性,并不仅仅意味着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自我意识,还意味着青年要以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态度来看待世界各国文化,在时空维度实现文化成果的熔古铸今,有力破解“古今之争”“中西之争”。“开放”意味着青年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要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华文化力量。因为中华文化体现了人类共同价值,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指出的那样:“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包容”意味着青年要辩证分析、适当借鉴并吸收世界各国文明的有益成果,将其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守正”意味着青年要毫不动摇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意味着青年要在思路、机制、话语、内容和形式方面拓展中华文化。

充分发挥青年文化主体性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之一,二者内在的契合性为文明交流互鉴打通时空场域。充分发挥青年文化主体性意味着青年在促进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与融合中要承担起主体性责任。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奋斗史,人类是这段奋斗史的创造者,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巨大作用。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规律,是人类主体性价值选择,更是巩固青年文化主体性的依据,集中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可见,充分发挥青年在文明交流互鉴打造属于整个人类的文化共同体格局中的主体性地位,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必然。充分发挥青年文化主体性的另一重要方面是研究人类文明所沉淀下来的史料典籍,从中整理出人类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基因图谱,并通过青年声音讲好人类团结互助的历史故事,接续好传承好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传统。

当今的青年已不再是某一国某一地区的青年,而是世界青年。胸怀天下是一种最深广的情怀,是家国情怀在世界范围的生动体现,是凝聚和团结各国青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客观需要,是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青年文化主体性的题中之义,也是迎接世界认同面临挑战的必然要求。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涌现多元社会思潮,中国的集体主义、天下大同、为政以德、自强不息、和而不同与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并存,给世界认同带来一定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使青年在价值选择中陷入困境。帮助青年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从文化自立、自信、自强三方面充分发挥青年文化主体性。

首先,从文化自立方面充分发挥青年文化主体性。党的百年奋斗经验之一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坚持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用党的创新文化理论武装青年,帮助青年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实现文化上的独立自主。其次,从文化自信方面充分发挥青年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是对自我文化由衷的自豪、珍视和信任。从历史看,要让青年对中华民族奋斗史中形成的文化有自尊和信心。从现实看,要让青年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对自身文化充满自豪和信心。从未来看,要让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世界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最后,从文化自强方面充分发挥青年文化主体性。文化自强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没有文化自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自强是青年文化主体性的本质要求,需要青年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秉持守正创新的实践原则,以文化自立自信推进文化主体性建构。

总之,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青年的文化使命,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充分发挥青年文化主体性,积极参与、勇于担当。当前,“一带一路”、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一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正稳步推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给世界带来巨大红利。青年有活力、易沟通,能够在平等、友爱、包容的基础上,正确对待文化差异,能够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当好友谊使者,能够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履好职担好责,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人类。

[作者为南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博士。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用责任感召青年的历史经验研究(23DJ12)”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