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推进改革
2024-09-23 16:17: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王树华

中共南京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会围绕党中央赋予江苏的重大使命、重大任务和省委部署要求,提出了南京市到二〇二九年和二〇三五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要求,从十二个方面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顺利完成南京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需要坚持目标导向、树立问题意识,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采取务实管用的举措,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成效,切实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省会担当,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南京新篇章。

以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为重点,增强城市发展综合能级

从全球城市发展规律看,城市发展能级的跃升有助于强化城市对资源要素的虹吸效应,增强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能力,进而形成强大的发展势能。破解南京城市综合能级不够高的制约,需要持续强化改革思维、开放意识,以改革的精神激发发展活力,以开放的姿态集聚全球资源。围绕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等重点领域,由点及面推动南京城市发展综合能级提升。

在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要充分发挥南京人文底蕴深厚、高端人才聚集、区位交通优越等发展优势,以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跨行业自由流动为目标,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推动各类资源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以推动南京都市圈、扬子江城市群、长三角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为目标,显著增强南京对全省协调发展的带动力、都市圈中心城市辐射力、国际资源要素链接力。在制度型开放方面,要用好用足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政策优势,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聚焦投资贸易、竞争中立、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积极谋划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

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

产业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南京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营商环境优,具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推动南京产业集群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需要锚定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建设目标,通过人工智能赋能、两业融合、应用场景开发开放等务实举措,加快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方面,要用好用活全省唯一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这块牌子,在布局和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同时,更加注重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以“人工智能+”催生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推进“两业”融合方面,要立足南京制造业发展基础,注重通过创新平台搭建、产业链延伸、集群生态培育等多种方式,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在推进“两业”融合中塑造服务业发展新优势。在应用场景开发开放方面,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围绕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交通出行等公共服务领域打造共建共享的应用场景,促进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在南京率先推广应用,以此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

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了重要部署。破解南京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够优的制约,需要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围绕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目标任务,在切实推动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落地落实中展现更大作为,显著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在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一体推进方面,要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需求和南京产业发展实际,推动高校院所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优势学科培育和品牌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建立完善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本地重点产业发展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把高校的人才优势、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在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贯通方面,重点在于树立系统思维,推进“四链”深度融合,构建自立自强、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在坚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一体发力以及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一体设计方面,重点在于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准确把握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规律,立足增强创新体系效能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更紧密结合、攻关新型颠覆性技术。

建设更具归属感的民生幸福城市,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南京建设更具归属感的民生幸福城市,需要统筹各领域改革,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把南京建设成为活力之城、魅力之城、生态之城。

要以改革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通过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更好满足广大民众在知识、道德、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要以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确保底线公平,通过完善促进机会公平制度机制让广大民众公平地参与教育、医疗、就业,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以改革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就业、入学、就医、住房、养老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形成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筑牢城市安全韧性底板

在城市层面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破解南京安全韧性底板不够牢的制约,需要通过探索构建城市智慧治理新体系、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举措和公共安全治理新模式,以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城市安全韧性底板。

在城市智慧治理新体系建设方面,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对城市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特大城市“智治”能力;要强化市级统筹,推动城市治理在设区市、市辖区、街镇三级行政区域,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等相关部门实现横向协同、纵向贯通,提升特大城市“共治”能力。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举措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城乡社区连接平台的桥梁作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党建资源向基层倾斜,高水平建设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提升特大城市“精治”能力。在公共安全治理新模式建设方面,要加强政策衔接和规划协同,不断健全城市安全预防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推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模式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提升特大城市“善治”能力。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