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中共南京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会适时提出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正是发挥南京特色优势,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前后贯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必然举措,为南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提供战略性前瞻性支撑。
科技成果转化是世界公认的难题,要推动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中间存在着诸多“梗阻”环节,要跨越漫长且充满风险的“达尔文之海”和“死亡之谷”,真正能走上商业化之路的成果少之又少。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
南京市提出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22条举措,正是问题导向,靶向施策,针对当前成果转化过程的堵点痛点难题,聚焦“高校、战略科技力量、企业、平台、金融、生态”等关键节点,深化覆盖科技成果转化供给端、需求端及转化链全生命周期的改革赋能,充分释放创新主体的创造活力,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一是高规格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港,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引领高地。能够代表国家水平、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创新港是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高地,也是新质生产力形成集聚的先导区域。建议借鉴上海“大零号湾”发展经验,选择科教、产业资源密集的区域高规格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港,尤其是江北新区、栖霞、江宁等大学城所在地,探索大学、企业和城市的深度融合,打破学科界限践行新型科研组织模式,营造“开放、交叉、共享”的创新氛围,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有组织科研,精准攻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关键难题。完善要素保障支持,赋予创新港更大自主改革和创新权限,加大财政土地人才供给力度。
二是高起点谋划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供给质量。能够产生出真正为国家战略所需、市场所需的科技成果,是科技成果得以顺利转化的根本原因,这其中,前沿性、颠覆性、原创性的“从0到1”创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突破口。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更好发挥紫金山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作用,加快推动原子极微制造等实验装置纳入国家序列,瞄准新质生产力重点发展方向,推动高校间、校企间优势学科体系重构,推动使命导向的基础研究,加快突破重点产业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步伐,实质性探索建设“基础研究特区”,支持中长期研究和颠覆式创新,切实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质量和水平。
三是高水平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贯通科技产业连接“最后一公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也需要有部分区域能够争当新领域新赛道“首发区”,跳出固有发展框架,大胆接受新鲜事物,从而推进科技产业的有序迭代升级。建议以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为牵引,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进行成果的概念验证和小试中试,满足科技成果中试放大、工艺验证、熟化服务需求,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的顺畅衔接。引导高校实施科技成果价值增值工程、培育高价值专利集群、设立技术转移基金等创新机制,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披露制度和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采取多种转化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壮大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复制推广省产业科技研究院“拨投结合”创新模式,推动有条件的新型研发机构向平台型方向发展,着力解决校企间科技供需不匹配等问题。
四是高能级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聚链成群。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有利于更好配置和优化创新资源,对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质量,引领创造新质生产力价值具有重大作用。建议进一步强化创新政策激励,健全面向新质生产力的稳定创新投入机制,促进基础研究制度集成创新,强化自贸试验区和服务业扩大开放先行示范作用,更好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大创新企业培育支持力度,继续增强市场信心和发展预期,清除市场准入壁垒,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促进新兴产业场景落地,切实支持民营企业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催生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推动科创金融政策改革创新,丰富耐心资本的金融创新服务供给,满足科技创新领域客户不同发展阶段融资需求,加快打造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生态。
五是高质量推进人才发展现代化,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关键增量”。人才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建议加快转变育人理念,紧密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推进有组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主动布局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努力打造杰出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和骨干科研人才队伍。推动高校与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实施“关键问题+重大项目”的科教融汇模式,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联合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加快培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人才招聘制度,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完善高层次人才联合引进、双聘机制,健全人才特殊调配机制,建立人才“直通车”评价制度,实现高层次领军人才规模、人才引进模式和人才激励机制的突破。
(作者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苏省参事室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