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加快建成科技强国
2024-09-04 17:38: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戴双月 郑洁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完善评价机制,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加快建成科技强国。

深化科技人才培养综合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要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培养造就更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时代科技人才。

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转变高校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力度。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开设一批具有前沿水平的专业课程。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改革,推动科研实践与理论创新相融合,科学制定培养计划和方案,强化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

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围绕学科领域和创新团队建设,将科技人才培养与科技任务、科研布局等结合起来,将科技人才置于重大科研任务、重要岗位上历练,加强原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着力培养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

拓宽科技人才培养渠道。努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以全球开放性教育拓展人才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依托信息、网络、智能技术,搭建高校协同交流平台,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组建高校创新联盟,深化与世界高水平大学、一流大学合作。科学布局创新实践场所,积极搭建高校与企业交流平台,支持校企合作,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推动各方力量协同育才。

优化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对科研活动的科学管理和服务保障,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创新环境。”要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深入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支持科技人才在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吸引和激励科技人才积极主动投身强国建设。

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党对科技人才的引领,树立思想标杆。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严肃整治学术不端行为,严格把控学术学风,打造积极向上、求真务实的科研环境。学会爱才敬才用才,支持科技人才在各领域开展创新创造活动,营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良好氛围,进一步鼓励科技人才志存高远、矢志创新,助推创新成果高质量产出。

创造求贤若渴的人才发展环境。支持创建科技创新团队,鼓励科技人才自主开发培养,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吸收容纳各领域科技人才。根据团队实际需求精准提供服务供给,摒弃论资排辈的旧观念,关怀、信任科技人员,着力解决阻碍科技人才发展的困境。确立开放的科技人才培养理念,引进国际高水平人才,将人才引进与国内培养相结合,建立国际化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为科技创新和发展汇聚更多人才资源。

打造保障有力的制度环境。强化对科技人才的全方面保障,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普惠支持力度,在人才培养、引才计划等方面向科技人才适度倾斜,提高科技人员待遇。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扎实推进人才供给。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简化科研项目申报和管理流程,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减少科技人员不合理负担,让科技人员专注于科技创新工作。

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用好科技成果评价这个指挥棒,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要注重对科技人才的多形式、多方法评价,建立以核心指标为导向的新型科研评价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高人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

健全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符合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科技发展客观规律的分类评价标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长、不同阶段的科研人员,打破年龄、资历的局限,一以贯之坚持科学性评价。加强对科技人才价值导向、能力、潜力的评价,增强科技人才的使命感、获得感。公开评价信息,保障科研评价的透明度,呈现科技人员的努力和贡献,突出科技人才对创新的重要性,提高研发热情,激发内生动力。

强化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激励,赋予科技人才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激励科技人才开展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畅通科技人才职业发展渠道,给予科技人才长期稳定的资金、资源、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加大对科学研究的专项支持力度,统筹科学研究资助体系,加强科研辅助力量。

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确定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制定以科研能力为主体的考核评价制度,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统一,坚持分学科、多层面、多角度评价,平衡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实施多样化成果评价,推动以成果质量和创新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转向,注重研究成果的原创性、社会影响和实际应用价值等方面的全方位评价,尊重创新成果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构建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作者戴双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郑洁,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工业大学基地,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