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基本养老服务在实现老有所养中发挥重要基础性作用,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老年人口占比不断攀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底,我国内地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为2.96亿人,占总人口的21.1%;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人,占总人口的34.9%,8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1.5亿人。这一趋势不仅加剧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也给家庭结构和养老模式带来了深刻影响。
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生育率的下降,小家庭和“空巢”现象日益普遍,传统的以多代同堂为基础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被打破,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在此背景下,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已不再局限于基础生活照料,而是更关注于全面的健康管理、心理支持、社会参与以及文化娱乐等方面。这种需求的转变反映了老年人对更高质量、更丰富晚年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对现有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其从单一的生活照护转向综合性的、多维度的服务模式,以适应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方面还存在不足:
服务内容单一,侧重于基础生活照料,而忽视精神文化需求。我国现行的养老服务体系主要集中于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如饮食、起居和医疗护理,但在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存在不足。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2020年我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已达到1.18亿。子女对父母的照顾多为经济支持,生活照护、情感支持等家庭养老保障较少。随着老年人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单纯的生活照料已无法满足其对高质量晚年生活的追求。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高质量资源稀缺。我国养老服务质量在地域间存在显著差异:中西部地区养老服务建设力量有限,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以兜底保障为主;东部拥有优势资源的农村已经初步建成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此外,城市地区的养老服务相对完善,而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水平明显落后,缺乏专业护理人员、现代化设施和优质服务。这种不平衡发展导致城乡老年人在享受养老服务方面存在差距,尤其是在医疗保障、文化活动和心理支持方面,农村地区资源稀缺。
个性化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差异化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老年人群体结构的多元化,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差异化。然而,现有的养老服务体系普遍采取“一刀切”的标准化服务模式,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难以满足老年人不同的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和社会参与需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可以从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方面入手。
扩展养老服务内容,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当前养老服务内容单一,主要集中在基础生活照料上,忽视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议加大投入,推动社区和养老机构增加文化娱乐、心理辅导、社会互动等服务内容。可以引入专业的文化服务人员,为老年人组织定期的文化活动,如书画班、歌唱班、舞蹈班等,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建立心理辅导服务,聘请心理咨询师或社会工作者,定期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其应对孤独感和心理压力。大力发展志愿者服务,鼓励社区居民和年轻人参与,为老年人提供陪伴和交流,增强社会互动。通过多元化的服务内容,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平衡城乡养老服务质量差异,推动资源均衡配置。我国养老服务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质量差异,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和农村,高质量养老服务资源稀缺。建议实施“城乡养老服务一体化”战略,通过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将更多的资源引入农村和偏远地区。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养老机构的投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确保农村老年人享有与城市老年人同等的服务标准。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养老市场,通过公私合作模式建设和运营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机构。实施远程医疗和智慧养老技术,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打破地域限制,向偏远地区老年人提供高水平的医疗和照护服务。通过上述措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养老服务的均衡发展。
提升个性化服务供给,满足老年人差异化需求。随着老年人对个性化服务需求的增加,现有的养老服务体系难以全面满足。建议从供需两端入手,提升个性化服务的供给水平。对老年人的需求进行细分,建立老年人服务需求档案,精准识别其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社会关系等个性化需求。鼓励养老机构采用模块化服务模式,提供菜单式服务选择,老年人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自由组合和选择服务内容。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个性化健康管理,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疾病特点,制定个性化健康方案并定期跟踪。发展灵活的支付方式和补贴政策,降低个性化服务的成本,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个性化服务的便利和舒适。
[作者圣莉为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教师,朱高立为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SHC01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