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去年7月在江苏考察时提出,江苏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9月19日,由江苏省社科联主办、南京市社科联承办、南京晓庄学院协办的2024年度“江苏省热点难点问题专家座谈会”南京专场,聚焦“城市治理创新中的数据要素驱动与营商环境优化”主题,探索如何通过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构建智慧高效的城市治理新体系,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城市发展新活力,推动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创新“数据要素×城市治理”“城市数字治理×营商环境优化”的应用场景,以城市治理创新的“数字路径”和“江苏特色”,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数字经济新高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城市治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主旨报告:推进基层高频事项“一平台办理”改革,走出一条为基层减负赋能新路子
座谈会上,江苏省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旻,江苏省政府参事,南京师范大学创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蒋伏心,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于君博,分别围绕“江苏推进基层高频事项‘一平台办理’改革”“以‘两个毫不动摇’为指引,优化非公经济的营商环境”“从‘一站式’到‘一件事’——地方政府政务服务改革的切口演进和迭代”作主旨报告。
“江苏推进基层高频事项‘一平台办理’改革,走出了一条为基层减负赋能的新路子。”张旻说,推进基层高频事项“一平台办理”改革,是江苏贯彻中央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决策部署的积极行动,是进一步深化基层政务服务改革、推动数据下沉、赋能基层治理的重要举措。
现在,从线下看,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大多数使用部门业务系统办事,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使用率不高;由于部门平台多、系统多,基层“全科窗口”挂牌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从线上看,政务服务网与部门业务系统处于“松耦合”状态,在线办理模式基本为业务系统链接,办事平台没有实质打通,影响用户体验和平台声誉;线上办事指南与实际办理标准有差异,给企业和群众带来不便。
从人员看,综合窗口办事员体系没有完全建立,窗口人员有的由街道统管,有的由条线下派;既有编制内人员,也有编外人员,人员难以统筹使用。为此,江苏省数据局直面基层问题,开展基层高频事项“一平台办理”改革,把多个部门的业务、系统、数据实质性融合到一个政务服务平台上,发挥“牛鼻子”效应,牵动基层政务服务体系革新、流程再造,向“一个平台,一个综窗、一套人员”转型,迈进新质态。
“将‘两个毫不动摇’放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首要位置,足见其意义重大。”蒋伏心说,以“两个毫不动摇”为指引,优化非公经济的营商环境,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在他看来,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国有经济在我国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国有经济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以承担新的重大使命。”他说,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任务之一,是明确国有资本投资领域和方向,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其中,“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这一为广大民营企业长期企盼、构成民营经济运行最重要环境基础的重大举措,被写进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使“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了法律保障。“为民营经济发展立法,反映了我们对民营经济发展整体制度设计的要求,这是我国改革走向成熟的标志。”蒋伏心表示,这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具根本性、权威性、全面性、长期性。
成果发布:南京城市创新力位列第五,建议从五方面进一步提升创新水平
研究成果发布环节,南京市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郑琼洁发布了《中国新一线城市创新力报告(2024)》。报告延续过去3年的“五力模型”评价指标体系,从创新要素整合力、创新产业自主力、创新效益支撑力、创新开放辐射力、创新生态吸引力五大维度,对19个新一线城市2023年度的创新力进行综合评价。经测算,2023年度新一线城市创新力指数排名依次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杭州、苏州、武汉、无锡、西安、合肥、成都、长沙、青岛、天津、宁波、重庆、东莞、郑州。报告建议南京从以下一些方面提升创新水平。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南京在院士数量、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人才数量、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上具有优势,从南京创新整合力现状出发,推动国家级创新平台与孵化器建设;提升科研投入强度,推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继续发挥人才、教育优势,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南京的劳动生产率名列前茅,独角兽企业数和高新技术企业数也较为可观,从南京创新产业自主力现状出发,加强对本土企业的支持,培育世界级龙头企业;加速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赋能产业升级;构建多元创新生态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增强创新效益支撑水平。南京的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万人学术论文发表量优势显著,从南京创新效益支撑力的现状出发,强化专利成果转化,提升技术市场化水平;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高企产值贡献;优化激励机制,推动科研效益最大化。
深化创新交流合作,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南京的承办展览数、网络热度具有领先优势,基于南京创新开放辐射力的发展现状,扩大国际市场合作,推动高新技术产品的跨境贸易;优化外资引进政策,拓展全球创新合作;增强国际专利申请与保护力度,提升技术全球化水平。
增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优质创新创业生态。南京市政府对创新的扶持力度表现突出,科技类公共财政支出也表现突出,从南京创新生态吸引力的现状出发,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创新驱动的文化产业发展;优化税收政策,提升减税降费效果。
交流研讨:以数据要素赋能城市治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交流研讨环节,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哈明茸,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主任陈希希,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薛莉,南京晓庄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院长李昌庚,南京市社科院社会所副研究员、“民声数智博士工作站”主任张新生,南京慧尔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张军,分别围绕“强化政府赋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解锁数据价值,重塑城市治理——典型城市经验分析与江苏启示”“以数据治理为关键,打造更为友好的营商环境”“中国基层社区治理的历史镜鉴与现代转型”“探索有温度的城市数智化治理之路”“智能雷达助力交通数字化发展”展开交流研讨。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社会治理面临着更多挑战,市民期望通过数字化服务改善日常生活。”陈希希分析了城市治理数字化的背景:城市治理和公众需求日益复杂化、城市管理部门提升治理效率的迫切需要、政策引领加速数据融合,并介绍了国内外一些城市“数据要素×城市治理”的具体做法。其中,纽约是高位推动数据开放,构建智慧应用场景;新加坡是优化顶层设计,打通数据壁垒;上海则通过“两张网”打造超大城市“数治”新范式。
“不过,城市治理数字化也面临规模化数据资源难以汇聚、数据流通交易机制不成熟、多源数据要素融合应用不足等挑战。”陈希希建议以数据要素赋能城市治理。一是强化高位统筹,一盘棋推动数据共享。把数据要素运用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化统筹协调力度,推动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智慧底座,解决重复建设、数据孤岛等难题,细化数据共享的标准和流程,实现统一规划、统一调用。
二是强化数据回流与质量反馈,推动“一件事”改革深化。完善数据回流工作机制,确保各部门在共享数据的同时,及时将处理结果或新生成的数据回传至共享平台,形成数据闭环,并针对数据质量问题,建立健全数据质量反馈与整改责任机制。
三是构建数据空间,打造安全可信流通环境。在城市治理领域探索构建数据空间,依托头部企业和服务机构,共建安全可信的数据流通环境。鼓励打造城市治理领域示范性数据空间应用场景。
四是发挥科教和产业优势,提升数据驱动决策专业能力。发挥本土科教优势和软件产业优势,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构建智能化的城市治理决策支持系统,进一步提升对海量数据的实时分析和预测能力。
五是完善收益分配机制,健全考核评估体系。在综合平衡开发成本、市场供求、社会承受能力等因素基础上,借鉴公共产品定价方法,探索数据产品或服务定价方法。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
六是鼓励数据创新应用,激发市场活力。采用“国资建设运营、政府采购服务”的模式,由政府做好新基建数字化改造的顶层设计,集约集成所有相关部门的既有设施和各方需求,避免重复建设,激发市场的积极性。
“城市数智化治理已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有温度的城市数智化治理,强调在科技赋能的同时,注入人文关怀,让城市治理更加精准、高效和人性化。有温度的城市治理还关注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倡导以人为本,确保科技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市民,让数智化治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力量。”张新生以推进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的南京实践为例,介绍了南京在探索有温度的城市数智化之路方面的做法。
第一步是需求分析,倾听民声查找痛点堵点。为充分了解市民对城市建设管理的需求,市建委与市政务办合作,首次将12345热线诉求作为查找问题的信息来源,对城市建设管理领域每年近百万的诉求数据进行挖掘,分类分区梳理市民在城市建设中遇到的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
第二步是调查论证,实地勘查研究生成储备项目。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等专业机构为主体,开展现场勘查进行问题定性,根据现场调查梳理出可能的项目化解决方案,生成精细化建设管理项目建议清单。
第三步是有序实施,先急后缓推进滚动实施。利用全市精细化建设管理工作例会定期调度,发动各级各单位统筹协调、有序推进,统筹考虑项目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外部条件、年度财力,按照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工作“切口小、惠民生、见效快、有亮点”的原则,将论证充分、各方面条件成熟的储备项目纳入年度计划滚动实施推进,逐年化解矛盾问题。
第四步是成效验证,数据反馈强化跟踪问效。项目的实施完成不意味着流程的结束,后续还需要回归诉求源头,通过12345热线数据监测项目实施后的民意反馈,以验证相关问题诉求是否减少、痛点难点问题是否真正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