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借鉴管子哲学思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024-09-25 10:54: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崔兰海

管子(管仲)的哲学思想,素有“内容博大,体系整饬,超越九流诸家之上”的美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管子哲学思想,在重要讲话中多次征引《管子》的内容。借鉴管子的哲学思想,对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立足“国之四维”的文化主体性

文化主体性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鲜明文化特质和独特价值体系。《论语·宪问》载:“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对管仲功业的高度肯定是基于管仲对中华文化的维护,在中华文脉面临危机时,管仲通过尊王攘夷,延续了中华礼乐文化的主体性。

《管子·牧民》篇中把“礼、义、廉、耻”比作“国之四维”,并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管子哲学思想中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新时代我们坚持文化自信,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我们文化的主体性。“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管子》“国之四维”论,深刻地阐释核心价值观在历史和现实中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致力于改革的创新性

管子是历史上致力于实现富国强兵的杰出改革家,他的思想中洋溢着创新性思维。《史记·管晏列传》说:“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管仲改革赋予了管子思想“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的创新色彩。当周礼在维系天下秩序出现危机时,管子率先提出“依法治国”的倡议,强调“夫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等等,都是管子哲学思想中创新性的重要体现。

创新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管子》非常重视人心向背和重才聚才问题,并提出了选贤育才的思想以及“上下不和令乃不行”的组织观念等一系列管理理念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管子·权修》文句强调:“‘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我们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现在,能否创新成为我们判断和培养人才的重要着眼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也在科技创新。

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管子首倡“以人为本”。《管子·霸言》载:“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富国强兵的基石是国民,国家治乱的根本取决于民生是否安全与繁荣。《管子·版法解》载:“凡人莫不欲利而恶害。是故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天下所谋,虽立必隳;天下所持,虽高不危。故曰:安高在乎同利。”“以人为本”赋予了中国文化鲜明的人本主义思想。

党章明确规定,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开明包容的观念

《管子》提出“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管子》用类比的方式阐释了内圣和外王都要化故从新,在包容中充实自己。《管子》治国对内设立“啧室之议”,谓“人有非上之所过,谓之正士,内于啧室之议”,显示出内政上的开明与包容。对外坚持礼乐文化主体性基础上,主动对外示好,接纳诸侯国文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造就泱泱齐风。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工作机制,搭建更多平台,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更好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彰显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作用和优势。管子的“啧室之议”彰显的包容精神,历经历史的演变和文明的进化,凝聚为中国特色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形态。

“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对外交往中我们同样秉持包容开放,果断摒弃“文明冲突论”“文明威胁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珍视和平的观念

《左传》载:“管仲言于齐侯曰:‘臣闻之,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齐侯修礼于诸侯,诸侯官受方物。”管子对外以礼、德怀柔诸侯。齐国以礼接纳诸侯,诸侯各贡物产于齐,重新确立天下秩序。《论语·宪问》载:“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在富国强兵、协和万邦上,对外不耀兵、不黩武,是管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特征,这也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近代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民无数次经历了战争磨难,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不是人类和平之计。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借用《管子·形势》名言,强调要察古知今,珍视和平。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照亮现实,昭示未来,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作者为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访问学者。本文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哲学社会科学)“《管子》生命哲学内涵、价值与当代意义研究”(2022AH050638)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