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两个毫不动摇”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国策,也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最根本思想和政策基础。“两个毫不动摇”也是在改革中不断深化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性质、作用、特点认知提升的结果。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是为了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如何确保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全会从要素环境、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等三个层面给出了路径设计。
平等获取和使用生产要素
依法平等使用社会生产要素是任何经济成分都应享有的社会权利,也是促进生产要素科学、合理和高效配置的前提。
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推进,不同时代的生产要素范畴和获取方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农业经济社会,土地及其衍生品和劳动力是最基础的生产要素,土地的不可异地流动性和劳动力的有限区域流动性,决定了不同经济成分的生产主体对生产要素的获取具有强烈的区域性特征。而获取方式伴随朝代的更迭出现不断的反复和循环:均田—兼并—战争—均田。
在工业经济时代,劳动力和土地要素资源的地位让位于适宜工业发展的矿产及其衍生品(能源)、资本、技术工人和市场。因为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性和外部性,所以资本对这些要素资源的获取方式大大不同于农业经济时代,资源获取具有区域开放性、要素虹吸性、市场侵占性和产业垄断性。这也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为世界输出产品、技术的同时,也输出了战争和掠夺的原因。
对今天的中国来说,在发展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是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应有措施。
在现今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经济等各类经济形态同时存在的中国,对不同生产要素的需求也同时存在,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在对各类生产要素可获取性、获取路径等政策设计中,充分尊重各类经济成分的特性,制定出权利、机会、规则和地位平等的制度安排,从制度上保证各类经济成分对要素资源获取的平等。
特别是目前非公经济体反映比较强烈的资本融资成本、技术型人才地位、优惠政策享受等,政府要采取公平的政策,降低非公经济体的要素获取成本。实现这一目标有诸多措施,而推进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强化国企和民企协同固、补、强、优产业链,从“进、退、整、合”四个方面改造国有企业,实现国企、民企合作,从而促进生产要素在公有和非公有制企业内自由流动,极大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和全社会生产积极性。
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在工业和服务经济社会,作为产品实现向商品飞跃关键介质的市场,成为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拉动要素,是需求端的重要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是各类经济体保持良性生产经营循环的需求端保障。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需要坚持“竞争中性”原则,确保企业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还需要落实“竞争良性”要求,让遵规守法、诚实守信、公平竞争成为市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首先,要完善非公经济市场准入法律制度。贯彻宪法确定的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参与主体的平等地位原则,对非公企业进入市场的范围、条件、程序等做出详细且公平的规定,禁止各种对非公企业的歧视性做法,突破行业垄断壁垒。
其次,要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政府部门需要与“放管服”改革工作相结合,持续深入在简环节、优流程、转作风、提效能方面发力,严格落实“非禁即入”原则,打破各类“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方面,对非公企业一视同仁。
再次,加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着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犯罪行为,杜绝商业贿赂。在法律、制度、舆论、政策、文化共同发力,共同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非公经济体最担心的是企业和个人的产权保护问题,产权是非公有制经济体发展意愿和发展质量的核心。
健全权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多年来,国家一直强调,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仍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如片面夸大个别民营企业经营中的商业风险。实际上,政府和社会对非公经济不仅要有有形可见的政策扶持,还要有无形可感的社会友好氛围,让非公经济体干有所获、获有保障、成有荣誉、奉有认可。
(作者为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