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形成区域统一大市场
2020-02-26 15:13:00  来源:南京日报

“国内统一大市场,是新时期我国的比较优势甚至是绝对优势,是参与全球竞争的新战略资源,也是当前全球化战略转型和发展创新经济的基础和前提。”1月11日,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教授,在第四届长江产经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真正使命和任务是突破“行政区经济”范畴和藩篱,形成区域统一大市场,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相互开放,逐步形成国内统一市场,从而支撑现代经济成长。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打破地区行政壁垒

刘志彪认为,中国要建设统一大市场已经提了多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后来一些重要的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等,也都讲到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要充分利用内需对经济拉动作用。“因为中国市场不是统一大市场,而是一个分割型的市场,不仅省与省之间分割,省的内部也分割。从外表上看,中国的市场看起来非常大,用十几亿人口乘上人均消费额来算当然大,但这个市场其实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他说,正因为这个市场是分割开来的,企业可以利用的规模经济很小,而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就是要解决这种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限制地方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打破地区行政壁垒,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真正困难是动力机制塑造

现在,对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遇到的困难,有很多观点。有的认为受自然条件和技术因素影响,特别是长江和杭州湾这两个自然屏障,直接导致长江以北和远离杭州湾的浙西南地区受上海的经济辐射程度低,从而形成地区间发展的非一体化。“其实,这些因素只能决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但它不是一体化的困难,困难在于体制。”刘志彪说,还有人认为现在上海处于增长极的初期,对周边地区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导致区域经济的非一体化,地区之间竞争大于合作。实际上,极化与扩散,是特大城市发挥作用的两个阶段,是客观规律。竞争大于合作,不能用来否定长三角存在一体化发展的可能性。

“产业布局上各自为政,重复严重,产业结构趋同,也是人们认为长三角发展非一体化面临的一个困难。”他说,比如原长三角16个城市中,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的有12个,选择汽车产业的有11个,选石化业的有8个,高新技术产业也主要集中在IT产业、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等方面。“殊不知,自发性、盲目性和无政府性,恰恰是市场竞争的特点,产业重复发展有利于优化发展,与是否一体化发展无关。”

还有人认为,长三角三省一市行政区划的存在,导致统一的市场体系被割裂,产业结构呈现趋同趋势,公共基础设施也难以完全实现共建共享。对于这种观点,刘志彪认为,行政区存在是客观的,统一市场体系被割裂和公共基础设施等难以完全实现共建共享,问题不在于行政区划,而在于政府直接干预市场经济活动。对于有人提出合并行政区增强管理幅度以及提高行政级别增加管理跨度的观点,刘志彪也认为不可行。“一说一体化就要成立行政协调组织,反而是行政管制思想作怪。”他说,有人认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就要合并某些行政区域,或者在三省一市上面再成立一个行政协调领导小组。实际上这些都不可行。比如,计划经济时代,全国就是一个最大的行政区,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我觉得,组织形式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落地和落实的关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真正困难是动力机制的塑造,我们当下要做到的是深入思考在行政区经济中,城市间合作发展的基础到底在哪里。也就是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构建一个怎样的组织形式。”刘志彪说。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突破口要分活动类型来选择

在他看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对于地方政府这类区域公共机构,可以采取协议形式,让渡部分行政权力,成立共同开发机构,以统一协调行动;成立地区巡回法院,执行统一的竞争政策。

对于企业这类盈利主体,可以在竞争中构建各种组织载体。比如在开拓长江中上游走廊中,构建长三角地区国内价值链;在走出去中,沿“一带一路”构建全球价值链。“产业集群是模糊地域行政边界、实现按经济区域‘极化—扩散’增长的现代生产力配置方式。”刘志彪说,长三角区域内企业,也可以通过竞争建立产业集群。比如沪宁合产业创新带建设,宁杭基于生态走廊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全区等。他建议鼓励区域内企业间的收购兼并行动,以产生微观一体化的协同发展效应。至于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则可以进行广泛的、松散组织联合。

刘志彪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有一个突破口,但不是从规划、交通、市场、环保、民生等方面简单选择一个,而是要分活动类型来选择。比如,在竞争性产业部门,突破口是减少政府管制,以充分竞争实现市场协同,从而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目标;公共品生产领域,是推进一体化发展的重点领域,主要突破口在基础设施的超前规划、建设的统一指挥和连接点的互通以及管理协调上的一致性。民生性消费领域,一体化发展实质效应是均等地区间、城乡间在公共福利上的差距。“不过,这个领域涉及最广泛的既得利益群体,是最难实现一体化的领域。”他说,投资可以实现增量资本或存量资本的股权联合,因此投资活动领域可以作为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有效工具。至于科技创新合作领域,它虽然是高速度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但科技创新合作是外部性最大的事情,制度设计稍有疏忽,很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从而使合作进程受阻。

服务上海,建设世界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现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已经出台。“这个示范区形成对内开放功能和格局,是完善长三角改革开放新空间布局的重要行动。”刘志彪说,过去,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龙头作用,主要体现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既没有形成面向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的核心承载区,没有一个对内开放的载体,也没有系统化的制度性对内开放体系。一句话,龙头上海对内开放不足。“上海市领导表示,上海对内开放,特别是面向长三角和长江流域,一直缺少一个核心承载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建设,补上了这个‘缺’。”刘志彪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将与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一道,有力带动上海一东一西“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更好发挥对外、对内开放“两个扇面”枢纽作用。

因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功能是打造扩大对内开放的核心承载区,塑造上海对内开放龙头地位,更好地平衡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发挥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的龙头作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如果能够在区域统一市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三省市的科技资源、人才优势和教育成果,服务上海建设成为世界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加快把长三角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导示范区,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个示范区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刘志彪说。

南报融媒体记者宋广玉

推进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向纵深发展

□张鑫

智库撷英

积极引入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是缓解深度老龄化、高龄化带来的养老服务供给压力的有效对策。2019年3月至2019年6月,我们采取随机抽样和方便抽样原则,针对南京市老年人发放调研问卷500份,回收422份,有效问卷385份。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破解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机制性障碍、推进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向纵深发展的对策建议。

调查显示,南京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尚存在一些机制性障碍。比如,南京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存在发展不均衡、养老服务资源碎片化等矛盾;养老服务机构受民政、卫健委等部门的多头监管,影响了智慧养老政策的执行效率与效果,阻碍了智慧养老行业的快速发展;各具特色的区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产生大量的养老服务功能冗余,两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混杂使用,不利于养老服务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有效利用;老年人的助餐、助洁服务需求达到65%,而供需信息难以精确传输,导致了部分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老年群体关注基础家政服务、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配套建设,养老服务供应商则更加关注高端的商业化服务,市场价格机制难以通过竞争实现动态均衡,供给需求链难以形成闭环。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向纵深发展:

强化政策的引导作用。强化政策的引导作用,激发各类资本向智慧养老产业的汇聚。合理利用政策的前瞻性和适用性,打破部门壁垒,实现医疗数据与养老数据共享与互通,为智慧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增加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鼓励老年人多接触和试用智慧养老服务和产品,通过智慧养老服务体验提升智慧养老意识、增加智慧养老有效需求、撬动智慧养老服务市场,促进智慧养老服务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加强智慧养老技术标准化。制定基于智慧养老技术的养老服务行业标准和规范,推动智慧养老服务行业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应用“大、云、物、移、智”等新技术,研发智慧养老服务产品;结合养老产业链相关的“衣、食、住、行、医”产业类别标准化,开发老年健康管理类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鼓励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优化区级智慧养老服务系统,使政府、医院、社区、机构和老年人形成一个闭合环,以保证信息和服务的顺利流动;推进智慧养老技术的标准化体系设计,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完善养老服务内容、缩小养老服务时空差距,为老年人的智慧化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促进智慧养老资源整合。引导养老服务资源整合,形成一批面向家庭、面向社区,能够提供专属定制化的智慧养老服务机构,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服务到户”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横向拓宽智慧化养老服务路径,促进医疗资源信息接入养老领域。纵向扩展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实现智慧养老向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全方位延伸,通过线上、线下协同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养老服务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通过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实现智慧养老服务资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双重优化配置,进而提高智慧养老服务能力、提升智慧养老服务效能。

(本文为2018年度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秋季一般(青年)项目“南京智慧养老政策及服务体系研究”研究成果。主持人:张鑫课题组成员:王欢、张玥、陈际华、尚哲来源:南京智库成果专报)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