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三大行动”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
2020-02-26 15:17: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程俊杰 闫东升 晁先锋

“十四五”规划前瞻研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制度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江苏省委第十三届七次全会将未来发展重点归纳为五个“聚焦”,其中,聚焦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排在首位。“十四五”期间,建议南京找准聚焦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重点产业领域,发挥制度对市场主体的正向激励作用,开展领军企业培育、产业集群提升、营商环境改善三大行动,强化制度落实,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

潜在爆发类产业,聚焦自主可控的重点领域

南京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在现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遴选出有必要打造且具备打造潜力的目标产业,并以目标产业的核心细分产业突破为抓手,引领目标产业链的发展,支撑南京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通过产业矩阵分析,可以将南京主要产业划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竞争优势类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智能电网产业。这类产业在南京具有较大规模,产业链条基本形成,产业生态基本建立,未来产业发展前景较好。

二是潜在爆发类产业: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这类产业链正在形成、发展成熟度相对不高,但产业爆发力强、应用前景广,高端要素资源集聚明显,加之具有较强的政策扶持力度,能够吸引较高的投资。

三是择机投资类产业:智能制造产业。这类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具有一定的产业爆发力,但是技术领域的依赖性较大,在某些细分领域有巨大的投资机会,但目前对城市经济发展贡献不高。

四是跟踪观察类产业:轨道交通和新材料产业。这类产业从总体上看已经比较成熟,虽然还有快速增长可能,但产业链条基本形成,产业生态基本建立,投资要求较高,补链和强链难度较大。需要细细筛选,保持跟踪观察,留意新技术突破。

南京应在考虑自身发现需求的基础上,重点聚焦未来技术更新快、产业爆发力强的产业,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即在基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集成电路产业、基于汽车制造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于医药制造业的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方面,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进行强链补链,提升产业关联,加快竞争优势提升,以实现自主可控。同时,紧密关注竞争优势类产业、择机投资类产业以及跟踪观察类产业,积极提升三类产业的竞争力、控制力。

培育龙头企业,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策略

与国家层面要对关系到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的产业链、价值链能够实现自主可控不同,地方层面要对产业链、价值链的某个或某些具备比较优势的环节及更细分领域能够做到自主可控,这实际上强调的是对于大类产业下面的细分行业掌握自主权、可控权,体现为有一些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控制力的龙头企业,可以是“隐形冠军”,可以是“独角兽企业”,也可以是“瞪羚企业”。

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包括需求侧的自主可控、供给侧的自主可控。由于禀赋的差异以及当前全球化发展趋势,要求一国或一个地区的产业体系实现全面自主可控,是不现实且没有必要的。需求侧的自主可控主要指由于拥有强大的市场力量,比如庞大的内需市场等,形成的产业影响力、竞争力和控制力。供给侧的自主可控包括基于产品的自主可控。例如,对于一些必须满足苛刻条件的关键的中间投入品,只有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甚至某个企业才能生产出来,因而形成自主可控能力。

基于环境的自主可控。这个环境主要指的是产业生态环境,例如,某个区域集聚了行业中大多数重要企业,形成产业集群,这实际上就是打造了一个良好的产业共生生态圈,吸引新进入者优先选择在该区域布局,这种影响力、竞争力和控制力就是环境的自主可控。

基于要素的自主可控。各类生产要素中,最底层技术的自主可控,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是最难实现的,越往上实现自主可控的难度越小,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我国目前强调的就是在产业链、价值链和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

一般来讲,产品层面、环境层面以及市场层面形成自主可控的能力相对较容易实现,要素层面的自主可控相对较难,尤其以技术,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实现难度最大。因此,南京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策略,就是要打造产业链、价值链中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和控制力的龙头企业,着力在产品层面、环境层面以及市场层面实现自主可控。

加强制度落实,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南京行动”

南京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应发挥机制、制度对市场主体的正向激励,落实好支持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等;落实好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好企业兼并重组政策优惠,落实好现有研发费用所得税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购进或自制机器设备发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按规定抵扣、技术改造等优惠政策等,强化政策协调,形成发展合力。

“十四五”时期,建议南京积极开展领军企业培育、产业集群提升、营商环境改善三大行动,着力从企业、产品、环境及市场三个方面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影响力和控制力。

一是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围绕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扶持成长型企业进一步扩大投资、壮大发展规模和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行业骨干企业转型升级,加快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产品高端化、生产专业化、制造信息化、管理精细化,全面提升规模实力、需求响应力和市场竞争力。围绕产业链条延伸和重点培育方向,大力实施规上企业增长计划,优选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主业突出、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从资金、技术、人才、项目、信贷、电力、土地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支持中小微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建立以产业链、供应链、产品链为纽带的战略联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形成大中小微企业相互协作、关联配套的良性发展格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信息交流咨询等全面服务。

二是产业集群提升行动。除进一步完善产业园区配套服务功能,以产城融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外,还要提升产业园区的管理与服务。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空间载体,要紧紧抓住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建设契机,推进管理、制度与服务创新,严格实施负面清单制度,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对全球高端和创新性生产要素的吸引和集聚。鼓励集群内企业互动交流。虽然很多地区已经实现了企业的空间集聚,但企业之间的交流却并不多,应鼓励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共生,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是营商环境改善行动。充分利用庞大的内需市场,是南京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策略。应紧紧抓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优化注册登记、项目审批、专业中介以及便民服务,加快构建高效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差别化的资源要素价格机制,完善政府采购机制和向社会购买服务机制,促进各种要素资源向优质载体集中;培育区域金融、人才、信息等要素市场,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消除行政壁垒,鼓励企业跨行政区开展兼并重组,提升市场竞争力。

(作者程俊杰为江苏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任研究员,闫东升为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晁先锋为南京市发改委基础设施发展处副处长。本文为南京市“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南京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研究”成果之一。)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