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的2020年一季度,从全国到各省到各大城市都出现了经济负增长。南京2020年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47.41亿元,可比增长1.6%,是17个万亿GDP城市里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城市,彰显出强大的经济韧性。2020年接下来的三个季度以及今后的“十四五”时期,南京的发展还将面临各种挑战,建议从发展科技支撑新产业等方面入手,锻造更强健城市韧性,彰显高质量发展南京特质。
锻造科技支撑“新产业”,增强经济韧性
充分利用南京具有的产业体系完整优势和国家战略叠加机遇,突出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锻造绿色、可持续和多维度的全产业链,形成多点支撑的经济发展格局,应对重新洗牌的经济全球化。加快重点产业安全改造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实施高危行业安全改造升级。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高风险产业项目实施安全风险评估,坚决把好安全准入关口,不允许有重大公共安全隐患的项目落地。继续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加快沿江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清退和转型升级,有效解决化工围江问题,积极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
重构“新基建”产业新逻辑,认识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紧密关系,通过大型“新基建”项目的布局引导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上的重构。基于科技创新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本质安全,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5G通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推广新工艺、新装备和智慧生产、无人车间、机器换人,兼顾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的双效益,积极对冲经济下行和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城市安全发展效能。
强化高质量“大基建”,增强基础设施韧性
将数字化、互联化、智能化技术高度渗透到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中,有效发挥其对城市治理的巨大潜力,构筑立体化、精细化城市管理与服务体系,增加城市韧性。统筹建设和保护好存量基建项目,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冗余度与模块化特征。加大对城市生命线系统、防灾设施系统、环境保护系统以及公共卫生服务性设施等城市重要基础设施运营和建设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安全风险评估和防控,高水平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防止洪涝等灾害的发生。做好“新基建”项目储备,进行适当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大规模基建项目实施。
长远来看,高速铁路、道路桥梁、过江通道、机场、水利建设的空间较大,不仅能够缓解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发展问题,也能拉动消费。在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和《交通强国江苏方案》框架体系下,加快南京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设施建设,加强区域内部联系与城市韧性。依托5G技术,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建设力度,重点实施一批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
建设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新都市”,增强生态韧性
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建设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生态之城,倡导绿色、低碳、健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呵护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共处。更新和维护社区的自然要素、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社区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升社区硬件设施韧性。推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将新技术融入改造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提升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更宜居、更安全、更人文、更现代的新都市。多维度拓展南京中部都市区绿色空间,提升城市绿地品质。
通过公园路、水渠、河道、绿道等带状绿地或生态廊道,构建绿色、开敞、有机串联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和“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游憩绿地体系,综合提升城市绿地的景观、游憩、慢行和生态功能。推进南北田园新城生态城区建设与强化山水林田湖自然资源的系统保护相结合,打造美好生活新高地和世界级都市田园城区。发挥南京在长江大保护中的示范作用,通过沿江生态保护、沿江岸线保护与利用、沿江功能布局与产业转型和沿江空间特色塑造,塑造优美天际线,变“锈”带为“秀”带,将长江南京段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和严管示范带。
(作者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所所长、南京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