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5月24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当前看来,全球疫情蔓延的势头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各国只有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方能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方能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大局,携手维护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呼吁“团结合作战胜疫情,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疫情暴发以来,中国以实际行动参与并积极推动抗疫国际合作,及时分享中国抗疫经验与成效,提出中国倡议和应对危机的中国方案,中国始终秉持维护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维护世界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体现负责任大国担当,中国为全球携手战胜疫情注入了信心与动力。
中国守住了全球抗疫“第一道防线”。100多天前,中国打响了一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运行阶段,突然按下慢进键甚至是暂停键,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中国毅然决然选择了封城隔离、源头遏制病毒的防疫方式。这种选择源于对科学规律的尊重,更源于对全人类负责的担当。中国虽然损失巨大,但延缓了疫情向世界其他地区蔓延,为全球抗疫阻击战守住了第一道防线,为世界其他国家赢得了宝贵时间。世卫组织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中国抗击疫情损失巨大,但为世界争取了时间。”
中国制造为全球抗疫提供快捷有效补给。当疫情肆虐全球,各国对防疫物资的需求增长迅速之时,中国的全产业链体系和高素质劳动力优势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对世界各国施以援手。统计显示,中国已经或正在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急需的医疗物资援助,并积极为各国在华进行商业采购提供便利。世贸组织发布报告称,自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累计有80多个国家禁止或者限制口罩、手套等医疗防护设备出口。但中国即便是在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的时候,也从未出台过这样的限制令。中国出口防疫物资呈明显增长态势,全球疫情中的中国制造是一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
中国科研为全球抗疫提供智力支持。基于对战胜病毒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理解,中国第一时间分享了第一个基因组信息,带动全球各国有条件开始病毒研究、药物开发和疫苗研究;中国建立了数据共享平台“全球冠状病毒组学数据共享与分析系统”和“2019新型冠状病毒资源库”;中华医学期刊网上搭建学术共享平台“防控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共享交流平台”,等等。此外,通过构建交流机制,中国积极参加了WHO框架下的10个工作组,同驻外科技参赞和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建立很好的交流机制。特别是在疫苗研发方面,中国积极倡导全球合作。目前,国内同步推进的5条疫苗研发技术路线均对外开放,分别与美国、德国、英国等开展合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日前指出,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
中国担当为全球抗疫点亮希望之光。中国理念、中国经验、中国援助汇聚成全球抗疫的中国担当。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疫情中的世界传递着一个强烈的信号——人类休戚与共,必须携手抗疫。于是,很多国家开始在隔离中加强交流,开始在自保中寻求协作。全球抗疫力量开始由分散趋向聚合。中国付出了巨大牺牲与代价,探索形成的7版新冠肺炎治疗方案、6版防控方案,均毫无保留地与疫情中的世界分享。很多国家都表示,中国经验非常有用,让他们的防疫少走了很多弯路。中国发挥制造大国的优势,在满足自身防疫需要的同时,向很多国家施以援手,特别是在物资、人才等方面解其燃眉之急。中国担当有效推动了国际合作携手抗疫,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和赞誉。
当前全球抗疫已经进入关键期,打赢全球抗疫阻击战成为当务之急。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只有更加勇敢前行,守望相助、风雨同舟,才能汇聚起同疫情斗争的磅礴之力。
(作者分别为天津市委党校副教授、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党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