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0-11-04 16:19: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董家训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三五”期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实践。南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强富美高”谆谆嘱托,把“百姓富”作为“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的重要内涵,在保障源泉、筑牢基石、巩固根本、攻克难点的不断奋斗中,交出了一份“百姓富”和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闪亮答卷。

发展增速,收入倍增,保障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根本源泉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反复强调要将“百姓富”作为新江苏建设的重要内涵;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十三五”期间,南京上下以此为奋斗指向,高点定位、自我加压,以发展增速和收入倍增,作为保障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根本源泉。

城市实力跃升,率先引领突出,发展势头强劲。从人均收入看,2019年南京人均GDP为199468元(24017美元),全球人均GDP为11355美元,中国为10098美元,位于世界第65位。按照世界银行的指标分类,南京成功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或接近传统发达经济体行列。从经济贡献看,南京以占全国0.61%的人口、0.69%的面积,贡献了全国1.42%的地区生产总值、1.04%的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1.73%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的进出口总额、2.97%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8%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和2.15%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南京以10.53%的全省人口,贡献了全省14.08%的地区生产总值、9.6%的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20.22%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3%的进出口总额、15.70%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2019年,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4030.1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8%。房地产开发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使用外资、海关进出口总额、旅游人数与收入、财政总收入等主要指标,继续保持较高增速。

居民收入倍增,城乡居民收支保持较高增速。在收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39881元增长到6437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6531元提高到27636元。相对而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值在拉大,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在消费支出上,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13年的25647元增长到2019年的35933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2392元提高到19980元。在居民存款上,2019年全市人均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409433元;在工资收入上,2019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24896元。

提高服务,完善保障,筑牢人民享有美好生活的支持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南京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底线,完善社会保障,筑牢人民享有美好生活的支持体系。

坚持社会保障先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底线、拓展非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基本实现居者有其屋。至201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已经达到40.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达到63.2平方米,远远超出国家平均水平。全市城镇居民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25.72万人、308.64万人和455.58万人,同比都继续保持增长。医疗卫生事业高度发达。全市卫生机构达到3242个,其中,医院24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8个,疾病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17个,实有床位数59046张。全市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数为11460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3856人,执业医师33700人,执业助理医师2035人。年末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69.73张,每万人拥有医生数为37人。

构建涵盖低保、低收入、支出型贫困家庭的梯度救助体系,形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机制。2019年底,南京脱贫攻坚交出高质量答卷,全市“十三五”期间建档立卡7.7万,农村低收入人口100%脱贫,200个经济薄弱村100%摘帽。依据“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落实“防范返贫”和“解决相对贫困”任务,强化兜底政策,加大社会救助保障力度。与此同时,全市积极实现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等基本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提档升级。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与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建立服务供给、需求评估、服务保障、政策支撑、行业监管“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均衡教育,改进环境,提升人民享有美好生活的层次水平

党的十八大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同时要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各项工作首位。“十三五”期间,南京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人民享有美好生活的层次水平。

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19年,全市共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1家;专利申请量高达103024件。普通高校(不含部队院校)53所,其中,双一流高校12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含研究生)87.78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26.06万人;小学在校学生数44.66万人。公共图书馆总藏量为2031.12万册。

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实施教育布局均衡,在老城区做减法,合并薄弱校、壮大优质校,撤并11所中小学。实施“名校带弱校”“强区帮弱区”,通过兼并、托管、设分校等多种形式,3年内兼并21所薄弱校、托管99所学校。坚守“优质均衡”,推进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呈现连续孵化效应,保障优质资源覆盖率达92%。

城市生态环境稳步改善。“十三五”期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为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奠定良好生态环境基础。至2019年,全市城市绿化覆盖率上升到45.16%,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60%,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255天,PM2.5年均值同比下降4.8%;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城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优良,达标率为100%。全市的539个区域噪声监测点位、246个交通噪声监测点位、28个功能区噪声监测点位噪声均值都呈下降趋势。在环境监测、规划与科研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公共宣传、信息公开、环境教育等多种途径提升环境宣教和信息化,提升老百姓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