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个百年”历史交汇、“两个五年”承前启后的重大时间节点上,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南京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制定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首位担当”。在新发展阶段扛起“首位担当”,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大展宏图。
推动南京“创新名城”建设趋于“沸点”
创新在新发展理念中处于“龙头”地位,南京“创新”名声在外,但面临的最大挑战仍然是创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南京要尽快实现新的突破,真正形成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增长方式,成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要立足于科教资源十分丰富、制造业强大优势,把创新的热情燃烧得更高,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坚持前沿核心技术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培育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企业。要围绕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深化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协同化,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突破产业瓶颈。要自觉地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广东、浙江和深圳等发达省市相比,下决心尽快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鼓励企业家与科学家“联袂创新”,加快建立“揭榜挂帅”制度,加快形成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先发优势,争取搞出一些独门绝技,争取手握“拿手戏”、怀揣“杀手锏”,从“跟跑”“并跑”跨越到“部分领跑”,实现“高精尖特”应有尽有,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服务全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和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南京要在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凭借枢纽经济率先发展形成的交通与区位优势,在服务全国上争做示范。
循环的本质是运动,高效率是其生命。南京要在提高供给质量、畅通循环堵点上尽快实现新的突破。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全面释放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全面释放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创新发展,实施消费环境系统优化工程,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保持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良性互动,把需求牵引和供给创造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深入实施“链长制”,持续推进强链稳链延链补链,着力增强产业链的控制力、创新力、协同力;着力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增强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拓宽国际消费通道。加快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加快畅通经济循环;强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民生保障等领域的短板,同时坚持产业发展自主可控,特别是在粮食自给自足、人民安居乐业等方面,确保循环顺利高效。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南京已清醒认识到“主城强、郊区弱”“中心强、南北弱”的发展短板,接下来须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坚持“东西南北中”协调并进,切实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全市高质量发展。
加快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强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坚决执行主体功能约束有效,通过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建立城乡空间规划体系,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引导不同类型产业和城镇差别化发展,特别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开发强度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考核等政策,形成制度体系。在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和发展能级上,尽快实现新的突破,拉开“一核三极”空间布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和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财政、金融等公共政策服务科学化,推进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安全等社会事业公民享有的同权化,推进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建设成果惠及到全体人民。
描绘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美丽生态画卷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南京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长江经济带建设顺利推进,“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深得民心,重点流域水质总体稳定,“化工围江”有所缓解。
“十四五”时期,特别要重视生态景观建设,大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创造更多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促进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好转,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完善生态优先空间布局,涵养尊崇自然的生态文化,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深化改革;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走好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在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历史进程中增强绿色发展动能,使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
在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尽快实现突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要求在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南京要对接高质量发展需求强化改革攻坚,把新老优势系统集成、相互融合,同时还可学习借鉴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经验,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解放生产力的经济,南京要采取更大力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给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充足的市场空间。同时,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建设,完善市场准入和监管、产权保护、信用体系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更多虹吸全球先进生产要素发展自身创新经济。对标国际最高水平经贸规则,努力使制度型开放体制逐步完善和相对定型,从而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壮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继续推动共同富裕增进现代化民生福祉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南京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在省内外相比都是比较高的,但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因此,要着力夯实“三农”基础,加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坚定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加大就业、教育、社保、医疗投入力度,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重要政策目标,健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扩大人力资本投入,使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主动自觉地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为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