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南京:争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2020-10-28 17:02:00  来源:南京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要求长三角“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

长三角作为世界级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全球科技合作与竞争的主体力量和核心区域。现在,新一轮科技竞争大幕早已拉开,长三角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综合实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在国际竞争格局中的地位,使命和责任重大。南京作为科技教育资源十分丰富的长三角特大城市,在长三角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中,理当有更为重要的表现和担当。

长三角科技创新基础研究相对薄弱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但与国家新发展格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比,差距较大、任重道远。作为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的人均GDP只有美欧日等其他五大世界级城市群的1/4-1/5,长三角三省一市土地面积与日本相当,人口约为日本与德国之和,但创新能力尚无法与日德比肩。

科技创新突出的问题是:长期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对解决“卡脖子”技术的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支撑严重不足。其中,人工智能的卡脖子技术主要在底层框架、开源软件、算力AI芯片、机器人核心器件等;生物医药大部分研发仍为模仿创新的followon和在已有结构上的改造,药物作用新靶点、新机制和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原创(First-in-class)新药基本空白。由于科技一体化的进程相对不快,跟风扎堆重复研发的状况依然十分突出。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供给严重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仅10%,而发达国家达到40%,由此导致我国自主安全的产业链体系建设,依然面临着较高外向依赖度。

南京在创新环节中没有形成绝对优势

问题挑战带来危机,危中有机。抓住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机会,南京需要重新审视科技创新之路。

一直以来,都说南京是一个科教资源丰富的城市,但是科技创新转化严重不足,为此南京近几年集全市之力推进创新名城建设,促进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发展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微科创企业等发展,提升了南京GDP的水平和质量,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人工智能方面,有南京大学的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研究所、东南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理工大学高维信息智能感知与系统实验室等研究机构;生物医药方面,有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生物药物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集成电路方面,有东南大学微电子学院等。

但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技术应用的创新环节中,南京均没有形成绝对优势,与长三角区域创新存在的总体问题相似,特别是南京没有获得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支持,基础研究优势已经不明显,学科老化,壁垒严重,融合交叉不够,人才有高原无高峰,难以全面把握和系统解决复杂现实问题。产业领域也缺乏引领性的企业,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并没有类似合肥科大讯飞、杭州海康卫视和达摩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等产业化平台。

谋划科技创新之路,争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争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南京需要有定力和持久力谋划科技创新之路。

开放合作姿态。积极靠拢上海、合肥国家科学中心,争取科技创新的更多资源,协同杭州、苏州、宁波、无锡等科技资源,建立科技攻关区域共同体。上海、合肥、南京、杭州,有可能就是占领科学前沿的基础研发与科技攻关的领头羊城市,苏州、宁波、无锡等城市可能成为科技与经济紧密融合的产业创新城市。通过促进资源整合、学科融合,尽快组成卡脖子技术的联合攻关团队,真正占领科技制高点,并尽快实现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

集成集中攻关。充分利用南京现有科技力量,优先发展与国家现状以及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相结合的科学技术领域。比如,人工智能卡脖子技术重点解决服务于智慧医疗、智慧农业、5GAI智能制造等领域,其中智慧医疗应用最为重要。生物医药方面,着力于关系民生的重大原创新药研发,推动生命科学、医学、药学要紧密结合,技术发展于产品研发紧密结合,源头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同时构建与AI技术相关的成果转化平台,通过产学研用资的结合,将已掌握的尖端科技迅速转化为民用,建立自主可控的AI技术体系。

靠拢中国科学院。从上海、合肥、北京、深圳到武汉的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都是紧紧依靠中国科学院国家队的支持和共建。中国科学院是我国科技战略思想库、高技术创新策源和高端人才库,在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充当先锋带头作用。密切与中国科学院相关机构的合作共建,发挥中国科学院相关学科协同作战的优势,整合提升长三角科创资源,不断提升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及产业赋能的能力。可以科学院为引领,集成跨学科、跨领域的科学研究力量,聚焦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按照国家研究中心的标准,建设水土环境、资源利用、空天信息等前沿科学与交叉技术研究中心。

“双自联动”推动。依托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区“双自联动”,更大力度地促进国际科技合作。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未来的创新策源地和引领区,自贸区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在构建以内循环为主、内外循环相互的新格局中,通过自贸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双自联动”,率先探索制度型开放的体制机制,形成开放型经济和国际创新合作的新优势,可以更加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种技术,为长三角提升创新能力,进而引领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重要载体。

深化校地融合。校地融合上,要突出产业导向,优化高校学科设置,提升人才培养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支撑能力,实现更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打造校地紧密型创新共同体。提升高校老校区周边硅巷发展质量,打造街区、校区、园区、社区“四区融合”的创新创业空间。鼓励园区、企业、行业协会等与在宁高校对接,通过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实践基地、人才定制实验室等方式,培养行业紧缺人才。

(作者陈雯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江苏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理事长,孙伟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研究员、南京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江苏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见习人员陈伊南对本文亦有贡献。)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