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声 音
2020-12-02 15:46:00  来源:南京日报

双循环需改革创新开路

中国经济在上半程已经充分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形成外循环、出口加投资的发展格局。而下半程在“双循环”发展战略之下,将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战略需要改革、创新开路,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构建发展确定性的前提和保障。

从经济学意义解释“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即供给与需求之间形成正反馈,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新需求推动新供给,经济就能不断地发展。“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等于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在更高水平上进行开放,通过外循环壮大内循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内循环是目的,外循环是手段。“不能为了开放而开放,为了外循环而外循环。”

供应跟不上需求时,就意味着“供给钝化”,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避免供给响应机制钝化,是供给与需求间形成正反馈循环的关键。如果制度标准、市场监管不到位,可能造成创新企业不如模仿企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将很难有更多的高品质供给。所以,供给与需求间形成正反馈,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需要体制、机制保证,使得“供给钝化”现象得以纠正。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新型城镇化急需

改善收入分配状况

新型城镇化,新在以人为核心,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为此,急需改善收入分配状况。

假设有两组人,一组穷人和一组富人。富人的特点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消费,但其收入不可能全部消费完,因为他们已经没有那么多需求了。反过来对穷人而言,他们对很多消费仍有渴求,但收入并不能保证消费的实现。两种情况合起来,就会造成过度储蓄。因此,提高消费率以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个途径就是改善收入分配状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城乡居民收入五等分的数据,我们将城镇最高20%收入组与最低20%收入组进行比较,目前有接近6倍的差距。农村居民中最高20%收入组和最低20%收入组相比,目前差距是8.5倍,总体看仍然呈提高趋势。城市最高20%收入组和农村最低20%收入组相比,则差距是22倍。设想一下,如果把这个差距消除掉或大幅减小,消费率就可以明显提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

深度挖掘人口二次红利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加,总抚养比持续下降。总抚养比指的是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和少儿(0—14岁)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换句话就是一个劳动年龄人口要支撑多少需要照顾的老人和需要抚养的孩子。目前我们刚进入老龄化的前期,总体来看,少儿的抚养比有所下降,但老年人的比例已经开始上升。从人口发展趋势来看,1960年开始到2049年,总人口大约在2029年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但我们的劳动年龄人口早在2012年就已经达到了顶峰,目前已经连续下降好几年。因此,抚养比已经开始上升,即每个劳动人口所需要抚养的人数正在上升。

面对人口老龄化,我们必须在政策上做出战略性、前瞻性安排,助力经济强国目标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

第一,深度挖掘人口的二次红利,由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过去几十年,由于人口结构优势,我们形成了生产型的人口结构,也就是说我们享用了人口红利。原来依靠数量,但未来数量优势不再,我们更需要依靠质量,弥补人口数量下降和结构老化带来的不足。第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建立灵活的退休机制。养老保险和养老保障方面,如何建立一个由社会、家庭、个人共同形成的多支柱养老体制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第三,完善长期照护服务与保障体系。老年人的照料还会直接影响医疗资源的分配,进而影响消费、储蓄等多个因素,也影响老年人自身的生活质量。第四,实施更加积极的生育政策。目前看,放开生育政策的效果一般,还需要配套的生育服务,减小生育压力,让大家更愿意生育。

——北京大学国发院教授、北大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雷晓燕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