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传承大运河文化 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2020-10-14 16:51: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赵楠楠

大运河文化是在具体时空范围内,以大运河为载体形成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大运河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特性,江苏大运河作为江苏地域文化的物化载体,是见证江苏发展的历史之河,也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之河。在江苏的发展进程中,大运河催生了独具江苏特色的运河文化。深化江苏大运河文化的内涵认知,需要把握江苏大运河文化的鲜明特征。

江苏大运河文化具有多元性。大运河南北纵贯江苏全境,将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个城市连接起来,不同城市孕育出的运河文化有所不同。淮安、扬州、苏州等城市的文化内核不仅和当地的经济、人文相结合,也吸收了外来文化。运河带来的交通便利让南北文化互相碰撞和吸收,往来于运河沿线的各行从业者所带来的中外文化精粹,丰富了大运河两岸的文化,使之兼融东西南北中各色文化的神韵。

江苏大运河文化具有融合性。在江苏境内,有楚汉、淮扬、吴越等几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大运河将这些地域文化有机关联起来,并把其地域特色充分展示出来。进一步而言,江苏大运河贯通太湖、长江、淮河诸水系,沿线涵盖了吴越、金陵、淮扬、徐海等四大文化区域。这些区域文化因运河不断融合,升华发展。例如,在明清时期,运河沿岸城市的交汇互通拓展了小说的题材,推进了通俗小说的发展和繁荣。江苏籍剧作家冯梦龙的“三言二拍”就直接取材于大运河,而小说也立体展现了江苏运河沿岸的相互交流,生动细腻地再现了江苏运河文化的包容特性。又如,扬州、苏州二城的园林工艺相似、饮食习惯相似,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文化的相互融合。

江苏大运河文化具有开放性。江苏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和融合性密不可分,开放促进了融合。江苏的运河文化是南方温婉文化与北方豪迈文化的完美结合,南北文化因素在其中和谐共生。例如,苏南民居的传统生活习性,体现出浓厚的吴文化特色。然而,因为运河文化的开放性,其他各地的文化伴随运河而来,与苏南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古老的吴文化发生蜕变、进化为江苏特有的新吴文化。扬州的和园等江南园林,在运河的开放中融入了北方宅院特色。江苏大运河不仅是南北交流的中心,也是国内外交流的中心。历史上,新罗、阿拉伯帝国、日本的使节和商人,都是从江苏运河段登上了中华大地。新时代,大运河江苏段成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联系的纽带,大运河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接纳世界各地文化。

江苏大运河文化具有现代性。大运河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在新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新的价值认知。江苏大运河孕育的文化记忆早已融入江苏人的性格品质。改革开放以来,大运河文化凝聚着江苏不畏艰难、开拓创新的不屈意志,饱含着江苏开放、共享、交流、拼搏、创造、智慧、进取的时代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的“河长制”“湖长制”工作长期走在全国前列,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效助力,使“生态”成为了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关键,以运河之水为魂,做活运河之水的文章,让大运河保证生态涵养,推动生态经济转变,促进文脉传承,这种将生态、经济、文化水乳交融的发展理念,使江苏大运河的现代性生动体现在“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实践中,提升了江苏大运河文化的魅力。

江苏大运河是一条经济之河,也是一条文化之河。江苏大运河这种包容多样、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使江苏段成为大运河全线独具魅力的文化遗产带。大运河文化是江苏特色文化的有机载体,其基本特征和丰富内涵镌刻着江苏标签。大运河文化的传承,推动着江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江苏大运河文化富含的江苏特质,可以成为打造江苏大运河文化品牌的闪亮名片。

(作者为江苏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