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深入推进基层治理改革 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2020-12-25 10:42:00  来源:南京日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国家治理效能将得到新的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意。2019年以来,南京市积极推进基层治理改革,实现了基层治理体系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文明城市创建等重大任务中的有效运转。但基层治理千头万绪,不仅需要化解重大风险、落实重要任务,也需要关切群众日常、解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中的庞杂事务,为民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公共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为此,要深入推进基层治理改革,下沉治理资源,为基层治理主体赋权增能;要加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优化治理要素及其组合,发挥基层治理体系的最大效能,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扩充治理力量,优化治理主体结构,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需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基层治理改革一是实行向基层倾斜的用人政策,确保基层合理的用人规模。根据各街道、社区的工作事项与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优化配置现有的工作人员,合理增加人手紧缺领域的用工数量,如补充工程项目建设、司法、农业农经、综合执法(环保、应急)等领域的专业人员,保证基层工作人员的适度规模,维护街道尤其是村社工作的良性运转。

二是优化工作人员队伍,提高人力资源应用效率。通过增量优录或存量培训提升基层工作人员队伍的综合素养与专业素养;通过包容开放的择优选拔与合理的薪酬激励,增进基层工作人员队伍的梯队化建设与人才储备,解决基层专业人才难以集聚,部分街道人员结构老化的问题;通过建立健全人员考核与退出机制,实现工作人员能上能下,不合格人员逐步淘汰出基层治理队伍的制度环境,以此减缓基层工作人员结构性膨胀、效率底下的历史问题。

三是培育基层自治力量,完善社会自治体系。通过社会建设资金的持续投入与各类民生项目的开展,激发民众的公共精神,培育孵化本土社会组织,吸纳各地成熟型社会组织与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与服务提供。

改进工作机制,增进部门协同,实现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是实现基层管理体制简约高效的必要条件。实践中,留痕主义、形式主义与属地责任的滥用大大增加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降低了基层治理的实效。所以,基层治理改革需要突破行政桎梏,改进工作机制,提高治理效率。

一是构建沟通顺畅,衔接有效的工作制度。区、街职能机构需分别消化吸收上级任务要求,以问题为导向,适度整合不同条线的工作部署,形成可操作性的指导文件,明确、精准地下达工作任务,以减少基层对工作事项的反复询证;建立工作信息首接转接制度与工作作风评定考核制度,减少上下级之间因“一对多、多对一”组织架构带来的工作摩擦问题;推进工作档案数据库建设,及时梳理、归档业务基础数据,减少因人员流动及省、市部门调研、巡查带来的数据重复索取与论证工作。

二是增进基层事务的部门联动,提高基层事务基层解决的实效。充实基层网格力量,加强“多网合一”中的条块协同,明确网格员、社区、职能部门在发现问题、研判问题与分级别解决问题中的责任与工作流程,优化网格管理与服务的考核,在多部门协同解决问题上弱化村社属地责任,强化职能机构集体激励与连带考核问责,实现条线力量真正下沉基层,主动作为。

统筹系统建设,增进数据共享,提高信息技术基层应用效率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是提高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职能条口系统庞杂,数据烟囱林立,基层应对的工作系统多,数据重复录入任务重,数据共享率低。更好发挥信息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政府部门一是统筹电子政务系统建设,适当开放数据权限,缓解系统应用的条块矛盾。统筹职能条口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设计与基层城市治理一体化平台建设,增进省市向基层的数据赋权,促进条块政务系统的集约高效与数据的对接和共享,提高电子政务系统应用的整体成效。

二是加强政府数据库建设。研究数据标准,归集、梳理、规范与维护各类政务数据,积累并优化地方人口、法人、地理资源、城市建设等基础数据,获取市场高质量数据,建立数据多维标签体系,加强不同场景的数据挖掘与应用,提升大数据服务基层治理的实际效能。

三是提升基层治理网络平台的制度化嵌入水平,将基层治理目标、要求、工作规范、绩效考核、责任落实等制度要素嵌入系统设计中,明确治理主体的职责权限与业务流程,形成功能集中整合、目标前后一致,过程简洁高效、职责落实到位的闭环系统,实现基层治理网络平台的有效运转。

(作者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