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提升南京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2020-06-04 16:16: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缪金祥

南京市市域社会治理,面临服务管理对象面广量大、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利益诉求复杂化等诸多挑战,建议从党组织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城市智能化建设、社会建设、心理服务疏导、法治制度建设等方面出发,全面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系统工程,提升南京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全面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引领工程”。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委要切实加强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平安建设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推动社会治理融入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社会风险防控贯穿规划、决策、执行、监管各领域各环节。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始终的一条红线,坚持党建带群建、社建,积极鼓励和引导多方治理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有效延伸党组织的工作半径。

切实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工程”。在市级层面,构建市场主体自律、业界自治、社会监督、政府监管互为支撑的事中事后综合监管体系;在区层面,构建集“行政审批办理、公共资源交易、网上便民服务、网格化综合管理、效能评价监督、权力公开运行”为一体的综合治理平台;在镇街基层,推动重心下移、夯实基层基础,把管理和服务力量放到基层,加快打造“红色物业”,把资源、服务、管理向社区、网格、楼栋、家庭延伸。

切实加强城市智能化建设,全面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智慧工程”。不断提升政务数据信息的整合覆盖、分级管理、统筹利用和互认共享水平。政府一方面要主动开放信息数据、打破信息孤岛,通过数据共享和服务智能化,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从而提升民众获得感。另一方面,要与持有大量用户信息的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发各种有针对性的应用软件,实现大数据共享,探索企业信用激励和社会诚信体系相对接,借助个人信用信息共享,解决交通违法、乱放乱停等社会治理问题。

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全面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民生工程”。加强社会建设、切实改善民生,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前提条件。建议加快建立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加快建立新型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加强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倾斜和投入力度,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全方位提高保障水平,增强社保兜底功能,探索建立利益补偿机制。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法制、机制、财政、税收等制度体系,提高社会认可度和信任度。

切实加强心理服务疏导,全面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心防工程”。加强对不同利益诉求群体的心理疏导,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把开展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作为新时期源头预防矛盾纠纷、预测预警预防化解公共安全风险的有效举措,纳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对社会治安重点人群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建立健全心理预测预警预防机制,让重点人群感受心灵传递的力量和温暖。

切实加强法治制度建设,全面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保障工程”。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发挥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及时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上升为法律法规,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社会治理法治全覆盖道路。着力营造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流环境,鼓励、激励大胆试、大胆闯,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作者为江苏警官学院江苏省公共安全研究院教授 来源:南京智库成果专报)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