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以现代城市治理书写南京发展新篇章
2020-06-04 16:13: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吴海瑾

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对南京来说,坚持人民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应以现代城市治理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书写新时代城市发展新篇章。

提振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夯实人民美好生活基础

现代城市治理强调的是过程中主体参与度和共建共享。首先,城市治理的目的是为人民生活更美好。城市是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发展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人民实实在在地办好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生活环境、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实事。其次,城市治理的路径要问计于民。城市的主人和治理主体是人民,人民至上的城市治理体系是将“人”这个最重要因素放在城市治理中心位置。城市发展必须依靠人民,不断提高公众参与度,坚持问计于民,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有效性,找到精准治理的发力点,逐步实现共建共享的现代城市。再次,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检验城市发展成果的标准。城市建设得好不好,应该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评判标准;城市治理得好不好,老百姓感受最直接,也最有发言权。只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百姓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宗旨意识转化成为民行动,才能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六稳”“六保”的发展目标,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这些目标,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增长为支撑。因此,南京的城市发展策略要想方设法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进而夯实人民美好生活的经济基石,增强人民的幸福感。新形势下,经济总量的平稳增长更加务实地融入相关指标和宏观政策之中,南京需要根据自身特点继续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发展动能转换,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以高质量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激活内需蛰伏潜力。

建设与特大型城市相匹配的韧性基础设施,提升生活空间品质

从中短期发展形势来看,疫情给现代城市发展带来更多的风险考验,2020年以及“十四五”时期将成为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百年变局,风险叠加。从长期发展目标看,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城市群战略的实施,多极化、一体化的城市群将成为“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要形态和主要承载体,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主体单元,中国的大城市时代已经到来。大城市中包括公共医疗服务设施在内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力、冗余度不足,加大了城市的应急风险。因而,安全发展与韧性城市建设必然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的标记。

对于南京这样一座人口和经济规模大市来说,建设与特大型城市相匹配的韧性基础设施,预防和摆脱在城市规模扩张和人口高度流动下的“大城市的脆弱”,无疑是一个紧迫的命题。南京要秉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理念,确立“城市大安全”的发展理念,把建设韧性城市理念纳入“十四五”规划中,在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公共服务承载能力过程中,稳步优化城市安全治理体系,提升城市安全治理能力。

释放内需潜力与保障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增强人民幸福感

民生是人民幸福的根本,关乎公平。同时,民生连着内需、关乎发展。疫情不仅影响了外需,也拉低了内需。新形势下,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落脚点,也是扩大内需、有效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增长点。对于南京来说,民生保障既是民生事业,也是幸福产业,到了“更上层楼”的阶段,应坚持释放内需潜力与保障改善民生紧密结合。一方面,面对2020年以及中短期可能出现的不容乐观的财政收入形势,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节约和缩减一般性非刚性非重点财政经费支出,保障支出优先用于卫生、医疗、社保、教育等民生领域;另一方面,在健康产业发展、新基建项目上“加码赋能”,增加就业机会和消费供给,增强消费需求和消费信心,在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同时,使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所所长、南京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