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以共同体意识“立德树人”
2022-05-11 17:18: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王丽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共同体意识,建立健全“三全育人”新格局。

构建和谐师生共同体,统筹处理好师生、学生及教师群体关系

教育是“人”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因此,“立德树人”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和教师这两个相伴相生的主体展开,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共同体,统筹处理好师生之间、学生群体、教师群体这三大关系。

一是转变思想,强化亦师亦友师生关系。南京大学围绕“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要求,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中心”,教师由“教”的专家转变为“学”的专家,教学过程变成“学习共同体”建构过程。疫情之下,围绕教育部“推迟开学不停学”的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学习“线上教学”,各部门,特别是教学、网络中心等部门,加强引导、提供支持,进一步增强高校网络课程、大学生慕课、翻转课堂等有利于师生“学习共同体”构建的资源实力。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以获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为契机,形成《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方案》,依托十大育人体系,努力构建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为特征的“三三三”一体化育人体系,着力培养“品德高尚、意志坚定、基础厚实、知行合一”的地学创新人才。

二是朋辈教育,助力友爱团结生生关系。发展心理学双生子差异实验研究表明,基因和共同环境(包括家庭)大约只能解释50%-60%的个体差异,其余40%-50%主要来自同伴影响。南京师范大学积极营造人人成才的新环境,以“传承社团文化、践行人才培养”为主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建设实践育人作用,主动创新朋辈教育内容与形式,充分发挥朋辈教育力量与作用。

三是各得其所,打造良性竞争教师关系。为更好激励高校教师潜心立德树人、勇于科研创新,各高校都建立了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系列人才激励计划。比如,注重效率优先,兼顾特色与公平,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发挥自身专长与能量,各得其所,进而让人才队伍大起来、活起来、强起来。

搭建流畅机制共同体,为“立德树人”助力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立德树人”助力增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精干高效的组织体系、保障有力的管理机制。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流畅机制共同体,实现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立德树人”助力增能是必然选择。

一是求异存同,整合优化部门关系。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功能重合处以及融合创新点,是创建机制共同体的关键环节。加强部门融通,减少沟通成本,是提高高校现代化治理能力的有力举措。南京大学教务处、国际交流处、就业指导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等部门,将全校国际交流项目统筹协调,融通学工、教学、招生部门,加强教育系统的融合,提升本科人才培养的效能和质量。

二是双举并重,统筹协调院部关系。校部机关与院系都是“立德树人”的体系,理顺并强化领导与服务的双重关系,是畅通机关院系机制共同体的基础前提。机关走进院系,了解一线实况与需求。院系主动交流,积极碰撞火花。同时,加强数据共享,让信息多跑路,提高部门协同效率。

依托优势学科共同体,为“立德树人”提速

学科建设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本,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基保障。依托优势的学科共同体为锻造时代新人服务,必须处理好教学育人与科研育人,基础科研育人与应用转化育人之间的关系。

一是改革考核,巩固教研相长关系。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绩效考核机制上,注重科研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规律。南京大学一直有重视本科教学的优良传统,如何从人才培养实际需要出发,进一步优化教学、科研育人的考评机制,是促进教师注重教研相长、提升教学水平、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方面。

二是助力双创,增强科研转化关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浪潮下,创新创业成为“立德树人”又一重要阵地。高校是实现前瞻性基础科研、引领原创新成果重大突破的主阵地,必须加大力度打通“最后一公里”,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创新创业链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创业链精准对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营造健康生态共同体,为“立德树人”扩能

高校为地方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地方则为高校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地域支持和政策保障。推进“立德树人”,需要着眼处理好高校及校地共生关系,营造健康的生态共同体,为学生施展才华、实现理想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一是巩固高校群体关系。国内外高校之间有着良好合作关系。更好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应进一步发挥地缘、学缘优势,建立更密切的高校群体关系,强化人才培养上共建共享的互赢、多赢关系。比如,进一步发挥江苏高等教育资源整体优势,双一流高校可以组成“江苏好大学”联盟,在本科招生、科普教育、人才培养等多方面通力合作,互助共享。

二是凝结校地共生关系。学校依托基础研究特色优势,致力于推动“双一流”建设与国家、省市创新发展的深度融合。南京大学是江苏省重要智者库和闪亮名片,可通过对人才需求的渴望为连接点,构建合作共生的校地关系,探索建立N个省市人才培养合作基地。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