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越来越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2022年1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我国要积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就是将数字技术运用和整合到高等教育领域,赋能高等教育创新变革和转型发展。高等教育数字化具有“双向赋能”特点:一是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加快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变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高校良性竞争,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是高等教育赋能数字化发展,促进数字科研创新和数字技术进步,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说,数字化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途径,也是高等教育助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赋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为解决教育资源地域和校级配置不平衡状况,教育部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聚集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国家高等教育智慧平台,构建新型教育基础设施体系。国家高等教育智慧平台,汇聚国内外5.2万门线上课程资源,突破教育资源时空分割和校园围墙阻隔,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和全面共享,使所有青年学子都能便捷获得优质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和成长成才需求。
不过,现有的国家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没有将学术交流、学科发展前沿等资源囊括在内,对科研交流合作的促进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为此,要以国家数字化教育平台为基础和牵引,调动全社会力量,扩充和丰富教育资源,将学术动态、学术会议、名校学术报告、名家讲座等优质资源数字化共享,筑牢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资源基础,促进学术交流,传播创新理念,引领科技创新方向,加快创新型社会建设。
赋能智慧校园建设
建设数字化智慧校园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智慧校园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基础,以集成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融为一体。
智慧校园具有交互性、便捷性等优势,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场景进行数字化管理,获取高校运行的全方位数据信息。要通过对各种校园信息资源的有效集成、深度整合和充分利用,揭示教学科研规律,对教学环节、管理过程进行动态把握和及时反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及时发现和化解问题,促进高校改革发展和提质增效。
智慧校园建设实现物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的有机结合,重塑高校管理流程和教学科研体系,提升高校协同治理能力、管理效能和服务精准度。要依托数字化技术优化重组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业务,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能力,促进产学研有机融合,确保高校更好地履行现代大学功能。
赋能师生数字素养提升
面对数字技术和数字教育的挑战,提升高校师生数字素养和合格的数字技能,是高校数字化发展的必要条件。高校要把提升数字素养和技能作为教师的“必修课”,构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框架,通过政策激励、专业培训、学习测评,增强教师的数字教学能力,促进课程与专业的数字化发展水平。
掌握了数字化教学技能的教师,要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重构,大力开发新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优化线下线上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技能。
高校还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享受数字发展红利的同时,规避数字发展带来的各种陷阱,实现知识、技能和能力协同发展,使其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专业人才和数字技术的掌控者,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提供雄厚的智力资源。
赋能数字经济全面发展
当前,全球数字技术发展正处于创新变革的活跃期,数字创新成果赋能作用日益显现,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赛道。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发挥数字经济的叠加和倍增效应,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作为我国科研创新的主要力量,高校要承担时代重任,在科研创新方面发挥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争取在高端芯片、基础软件、核心工业软件、智能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促进信息数字技术与能源、材料、生物、空间探索的深度交叉融合,增强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突破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尽快实现高水平数字技术的自立自强,把发展数字经济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深入研究数字经济过程中重大关系和现实问题,解析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机理,探寻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发展路径,为国家制定数字化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作者为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为江苏省高教学会评估委员会2020年度课题“财经类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与绩效评价”(2020-c1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