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建设高质量文化人才队伍
2022-05-19 10:18: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何淼 李惠芬

“十三五”时期,南京不断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意识、人才服务管理的系统意识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意识,初步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高层次文化人才不断集聚。共引进24个文化名人工作室,引进和培养领军型文化人才451名,新增乡土文化能人、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148名,新增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名,江苏省“五个一批”文化人才5名。高效能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人才资源高地推动南京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南京市文化领军人才发展计划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在文化人才的“引、育、用”上形成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高水平人才服务不断落地。累计资助全市文化人才培养对象项目100多个,多次组织文化人才赴境外培训,搭建了文化人才项目成果展示推介平台,文化人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不过,南京尚未从全市发展战略高度对文化人才建设进行系统谋划。相比而言,北京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背景下,2016年出台的《北京积分落户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申请人在科技、文化领域以及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级或本市市级奖项的,可获得相应加分”,其目的就在于为北京国家文化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提供文化人才支持与保障。南京文化人才梯队年龄结构与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在青年人才储备上,南京宣传文化系统内35岁及以下青年人才占比仅为20.6%,而广州宣传文化系统内国企人员、事业人员中35岁以下青年人才占比分别为58.18%、32.84%。人才专业分布上,南京宣传文化系统内哲学社会科学、专门技术、国际传播门类人才偏少。广州宣传思想文化优秀创新团队的专业门类分布则相对均衡,文化产业与文化科技类、文化艺术与文物文博类、社科研究类占比分别为32.35%、29.41%和17.65%。南京各类文化人才项目社会效益转化率不够高。“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实施5年以来,43名培养对象中有12人入选国家及上海市人才培养类计划,80余人次获省部级以上及国际专业奖项。

“十四五”时期,建议南京从以下方面入手,建设一支高质量文化人才队伍。

一是高站位谋划人才工作。加强顶层设计,编制文化人才发展规划,对文化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及其规模、层次、结构做好整体规划。做好政策衔接,实现文化人才政策与“紫金山人才计划”“人才安居保障提速计划”的对接,将高层次、紧缺型文化人才的引进纳入市一级人才引进的“特事特办”范畴。提升战略地位,将文化创意产业重点专业纳入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将文化相关学科纳入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建设工程。

二是靶向化引进文化人才。提高引进实效,针对文化发展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制定发布紧缺文化人才目录、海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目录,推动文化人才引进与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需求高度契合。促进供需对接,加强对文化龙头企业人才需求的系统分析,引导和扶持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建立海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基地。加强力量储备,深入推进“文化人才宁聚计划”“青春文学人才计划”,面向海内外引进一批青年拔尖人才。

三是精准化培养文化人才。推行“一人一策”,对入选《南京市文化领军人才发展计划》的高层次人才给予量身定制培养支持方案。实施分类培养,根据各类文化人才特性,探索建立“工作室制”“项目引导式”“订单式”等针对性培养模式;联合在宁高校开设文化创业雏鹰班、强鹰班、精英班,加强对不同阶段的文化领域创业大学生的培训。扩大培训供给,鼓励南京各高校、职业院校、智库与文化龙头企业有重点、分层次建立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促进文化人才知识更新与能力提升。

四是高效化促进人才产出。加大奖励力度,制定“南京市文化人才成果奖励政策”,研究优秀文化成果奖励和推广应用等办法,促进高水平成果产出。完善考核机制,与入选人才项目的文化人才签订资助工作目标责任书,以社会效益和创新实践为重点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后续资助相挂钩,提升项目资助实效。

[作者分别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员,江苏省文化强省基地专家。本文为南京市第二批百名优秀文化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十四五’时期南京打造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研究”(20BM1010)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