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稳增长保就业需要重振服务业
2022-05-26 14:42: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张月友 刘志彪

中国一季度经济增速放缓,平稳开局殊为不易。中国当前经济循环主要问题,与收缩性政策影响尚存和疫情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运营有关。随着疫情好转,今年经济最差的时期正在过去,预计2022年全年中国经济具备“保5.5%”的条件和能力。建议稳增长保就业政策早出快出,主要任务是发挥积极财政政策补短板,重点是重振服务业。

经济基本面没有遭到方向性破坏但增速放缓

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8%。分产业看,农业和服务业增长减速,符合预期。工业较快增长,超出预期。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4.2%,显示工业发展质量效益有所提高是亮点。从三大需求看,消费恢复缓慢、政府投资托底和出口保持韧性符合预期,房地产数据继续下行令人担忧。制造业投资增长15.6%,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都超过35%%,显示部分制造业企业重拾投资信心是亮点。

总体上虽然一季度疫情再次来袭,但增速较去年四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并未失速。而且结构上有忧有喜,这表明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因疫情影响遭到方向性破坏。但相对于去年增速及以往年份一季度增速,中国经济增速确实有所放缓。究其原因,从调研情况看,主要与收缩性政策影响尚存与疫情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和运营有关。我省某大型外贸企业反映,今年一季度营收下降的主因有二:一是能耗双控背景下煤炭生产部门停产了一个月,二是国家取消钢铁出口退税导致钢铁出口下降。因防疫抗疫,城市服务业暂时停工停业,人流受限制是最大问题。而制造业企业目前最大的困难是物流不畅,致使原材料进不来,产成品出不去。

经济运行仍具备“保5.5%”的条件和能力

本轮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而且主要发生在珠三角的深圳、广州,长三角的上海和京津冀的北京等双循环枢纽城市和服务业比重高的经济发达地区,对经济和就业的冲击影响不言而喻。未来经济运行如何,今年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还能否如期实现?我们认为,虽然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通过艰苦的努力,仍然具备“保5.5%”的条件和能力。

首先,国内外经济条件和环境较2020疫情年占优。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中国经济外循环动能恢复并有望保持。2020年以来,因美欧发达国家需求处在扩张区间和海外供应链因疫情运转不畅,而中国防疫有效有力,中国制造业顺势抢占了出口市场。我国出口实现了同比高增长。今年,外需这两个因素预计不会持续。一方面,美国进入加息缩表周期,欧洲又处于俄乌战火之中,发达国家市场总需求将相对收缩。另一方面,西方国家陆续打开国门,新兴经济体疫苗接种率上升,海外产能正在恢复。更重要的是去年基数较高。但俄乌战争扰乱全球供应链,美欧俄相互制裁进一步抬升生产成本和世界通胀,将使得海外市场对中国制造业产品供给依赖加重,有利于增强中国出口韧性。综合判断,未来出口动能可能收窄,但有望延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处于低于2021年但高于2020年的中间位置。第二,新动能获得进展。中美贸易战后,中国更加坚定地走科技自立自强道路,经过三年时间的科技攻关,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汽车产业甚至迎来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2.7%。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40.8%。调研中,我省某新能源汽车企业反映,中国新能源及其相关产业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今年出口订单普遍增长。第三,2020年疫情催生了大量居家办公、在线教育、线上娱乐、线上健康医疗等新兴服务需求。全球经济数字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已经成为应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我国数字经济也加快发展,并已成为全球重要数字经济大国,新兴生产性服务业逆势增长。据统计,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然下跌了3.5%,但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上涨了8.8%。这是今年与2020年的重大差异:2020年一季度,中国消费拉低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服务业全年拉低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中国服务业和消费分别拉动经济增长2.4、3.3个百分点。

其次,今年经济最差时期正在过去。第一,上海已经实现社会面清零,疫情数据连续多日下降,各地陆续出台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指引,政策效应正逐步显现,正常经济秩序有望快速恢复。第二,为确保中国经济继续平稳运行,今年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强调有关部门要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3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和4月11日的经济形势座谈会更是连续两次直接指出要“防止和纠正出台不利于市场预期的政策”。加上4月18日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提出,不得以等待核酸结果为由限制通行,要通过建立举报投诉机制,坚决打通物流堵点。种种迹象都表明,针对中国当前经济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已“精准决策”,并统一部署“精准拆弹”。

再次,5.5%中国潜在经济产出底线,符合主流预期。第一,研究表明,中国2021-2025年潜在产出增速分别为5.7%、5.5%、5.5%、5.3%和5.1%。疫情对中国潜在产出的影响约为0.4个百分点。也即,如果加大逆周期调节政策能够对冲疫情影响,2022年中国潜在产出增速大约在5.5%左右。第二,5.5%是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这个5.5%也成为市场对今年我国经济运行状况预期感受的冷暖分界线。如果今年经济增速超过5.5%,市场的预期感受将偏正面,否则,将偏负面。因此,5.5%也是中国守住预期,阻止经济放缓陷入恶性循环的增速底线。第三,国内外主流预期中国经济将增长5.1%左右。如高盛银行和中国社科院最新认为中国今年能够实现5.5%的预期增长目标,相对不那么乐观的则预测中国经济将增长5%左右。

发挥积极财政政策补短板,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重振服务业

建议稳增长政策早出快出。

一是正确认识我国潜在产出增长特征,保持货币政策合理适度支持和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潜在产出增长的周期性下降。大规模的货币刺激无助于将实际GDP增速长期维持在潜在产出增速之上,而且容易造成通货膨胀和宏观杠杆率的过快上升,增加经济系统性风险。而且中国逆回购利率和隔夜拆借利率维持在历史低位,加之去年以来,市场流动性充裕,资金出现在金融系统空转迹象,如不加控制,资金将脱实向虚。更重要的是,目前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倒挂,美国还在加息缩表,中国降息受限。

二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疏通供应链部署,积极推进复工复产和畅通物流。应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疫情防控标准和地方可以因地制宜的范围。之前一些地方对疫情防控层层加码,严重堵塞人流物流,企业或者开不了工,或者开工成本巨高,外贸撕单现象普遍,产业链供应链外移现象突出,今后恢复不易。这是稳增长的最大变量。

三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重振服务业。服务业是我国第一大产业:服务业产值不仅占据GDP的半壁江山,其比重还比农业和工业产值总和比重高出约7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比重不仅高出农业24个百分点,还高出工业1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在经济减速期,如果服务业波动大,中国面临的稳增长和稳就业压力将更加艰巨。疫情以来,服务业是受影响最大的产业。重振服务业是中国实现快速稳增长稳就业捷径,因为只有服务业是疫情以来中国闲置产能所在。首先,要切实提高疫情防控水平,为争取早日全面重振服务业创造条件。其次,条件不具备时,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发达国家经济实践表明,21世纪以来,世界的经济服务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部门增长的关键发动机。不仅如此,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超过了50%,正逐步取代制造业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和创新源泉。而且逆全球化和新冠疫情不但没有阻止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反而加速了其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再次,积极财政支持政策在补贴生产企业之外,试点直接增加家庭收入,补贴消费者。最后,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也是服务业集聚地,我国城镇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超过85%,重振服务业必须提升城镇居民消费能力。因此,建议做好保供稳价的同时,努力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同步增长。

四是积极发挥政府作用,纠正过度收缩性政策,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纠正过度收缩政策同样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中央统一协调和各部门配合。对经济增长的动力部门要小心翼翼给予爱护,等等。尤其是房地产这类中国经济长期的、重要的动力来源,在人口净流入的城市和居民住房改善需求大的城市,可适当放开限购政策和贷款政策。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