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让“国以民为本”智慧力量赓续涌流
2022-11-09 17:52:00  来源:南京日报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这一重要论断集中阐释“国以民为本”的深刻内涵,尽显我们党始终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让“国以民为本”的智慧力量赓续涌流,有助于连通“两个结合”的思想纽带,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遵循,指明“新的赶考之路”的行动方向。

连通“两个结合”的思想纽带

“国以民为本”是“两个结合”的连接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论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两个结合”写进了第三个历史决议。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如何理解“两个结合”的思想枢纽?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国以民为本”提供了学理解答的钥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彰示“国以民为本”的价值诉求。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党的二十大部分修改并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规定:“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解答时代问题、引领时代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接续“国以民为本”的价值主张,在锤炼党性上力行、在为民服务上力行、在推动发展上力行,激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智慧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含蕴“国以民为本”的历史基因。《淮南子》所言“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王阳明所倡“亲之即仁之也”,黄宗羲所论“天下为主,君为客”,康有为所指“国以民为本,不思养之,是自拔其本也”,千百年来代际相承。“国以民为本”的价值理念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精彩呈现,既含蕴着启民唤智、抨击暴政的民本思想,也展现出深厚的治国理政智慧,更集中体现出中国人民在长期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为中华文明提供丰富滋养,为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契相通。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起来,离不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关键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遵循

“国以民为本”是“人民至上”的实践基准。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三个始终”集中反映出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镌刻着党和人民的百年团结奋斗,以宝贵历史经验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取向,蕴藏着中国百年从艰辛迈向辉煌的成功密码。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党始终保持着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的清醒和坚定,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无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色,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以坚定的态度秉持“国以民为本”,切实保证人民群众得到真正实惠、人民权益得到真正保障,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中国大地上书写出一个个伟大奇迹。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和考核政绩的依据,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不断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崭新篇章。

扎根人民群众,依靠人民奋斗。“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革命战争年代,开展延边大生产运动,推进“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创造地道战、麻雀战等新战法,极大密切了党政军民关系,诠释着人民是军队打胜仗的靠山。新中国成立之初,土地改革解放生产力、“三反”“五反”运动相互推进、“一化三改”顺利完成,涌现出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进典型和精神群像。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更是一位位劳动者夜以继日奋战,是一双双质朴的手共同托举起来的。纵观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投身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史。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为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为强大;没有一种情感,比党和人民的双向奔赴更为持久。

人民幸福,大国之重。“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映照出百年大党的赤子之心,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不变的执政理念,传递了不变的人民情怀。新时代伟大变革的十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没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在新征程,我们党尤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只因为“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

指明“新的赶考之路”的行动方向

“国以民为本”是新征程的重要路标。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全党同志要站稳人民立场,践行党的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尤须胸怀“国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真挚情怀,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激发中国人民更加昂扬的奋斗精神,笃行不怠守初心,踔厉奋发开新局。

坚持从“国以民为本”把握国之大者。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古代社会把祭祀和守卫国土作为头等大事,反映国家谋求统治稳固的意图,本质上体现古代家天下的政治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摆脱了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国以民为本”吸纳了“国之大事”的积极因素,升腾为“国之大者”的时代担当。心怀国之大者,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断创造出新的历史伟业。

坚持从“国以民为本”汲取历史自信。鉴史知来,向史而新,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为恢宏的史诗。“国以民为本”凝聚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国以民为本”体现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主张之中,细化到各个领域,全面覆盖人民参与选举、决策、协商、管理、监督过程,展现出强大的制度生命力。踏上新征程,必须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根基,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历史自信的力量源泉,以坚定的历史自信鼓舞斗志,接续书写并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更加绚丽的华章。

坚持从“国以民为本”凝聚奋斗力量。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我们党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瞻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仍需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一要深入把握“国以民为本”的价值意蕴,使之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尽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二要深刻理解“国以民为本”蕴含的价值追求,使之内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动实践。三要牢牢坚持“国以民为本”的价值导向,使之融入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中国共产党人必定能汇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创造未来更美好的生活,书写新的更大奇迹。

百年初心成大道,万里征程作雄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便把“人民”二字镌刻在旗帜上、落实到行动中。一份份厚重成绩单,一份份满意答卷,彰显着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印证着“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自信自强,展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伟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不断汇聚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人:汤荣光,上海市委党校教授;许希言,上海市委党校研究生。本文为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意蕴与实践价值研究”(22AKS012)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