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接地气讲实效
2022-11-09 17:31: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赵丹丹

党的二十大报告生动擘画了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前进发展的蓝图,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经济学是“经邦济世、强国富民”之学,上可达一国一城之规,下能至一家一人之范。现代化的经济理论和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经济学话语体系强势化背景下,肩负培养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生力军的高校,在经济类专业教学进程中,要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角度,将党的经济理论及其中的思政元素和资源进行提炼,以“信达雅”的“翻译”,让学生能够“听得清、听得懂、听得进”党的经济理论的精髓要义,进而打造饱蕴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本土经济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增强用中国经济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自觉自信。

教学内容要有征而“信”

“信”字具有真实、诚实、有规律等基本含义。有征而“信”,指在选取提炼的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和元素要具有可靠性、权威性,要以真实的案例为依据,做到有据可循、有例可依。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引导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彪炳史册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使得我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民生福祉不断提升。这一系列重大经济理论创新与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实事求是、久久为功、尊重经济规律的完美体现,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标准、话语权威及树立经济自信乃至文化自信的底层逻辑,更是当前经济学教育将课程思政融入经济学教学的应有之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实践,为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提供丰厚的理论滋养和生动的实践成果。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学生特点、社会需求、学科发展,精选提炼课程中包含的思政富矿,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此,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既要接地气又要讲实效,要根据时代发展和现实需求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更新,选择紧贴学生、紧靠专业且有针对性、亲和力和时代感的素材。如财会类专业加强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操守等;市场营销专业则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诚实守信、开拓进取等品质和能力。课程设置上,要贴合新时代大学生实际情况,及时关注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交平台上的经济新闻和经济现象,并以此为更新主体,以文字、视频等模式进行凝练加工和再创作。

教师队伍要下学上“达”

“达”字具有通晓、达德等基本含义。推进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持续不断学习,下学上“达”,通过教学相长掌握并传播党的经济创新理论。

教师要全面学习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熟稔于心,敏锐捕捉经济专业课程中的思政点,做到有话可说,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要不断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积极参与培训,通过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视角系统培训,掌握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新媒体应用的有效路径,根据经济学科的课程特点,全面掌握在线教学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新环境和新要求,做到有话会说,言之有趣、言之有势。

要加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当前的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多由专业教师参与制作设计,他们虽然具有娴熟的授课技能和扎实的经济理论知识,但大多数专业教师思政基础理论水平相对薄弱。而思政课程的教师虽然精于自身领域,却很少能够跨界精通经济学专业理论。双方容易陷入各自的思维茧房,需要协同发展形成合力。为此,要建立和完善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合作互补机制,构建经济专业院系和其他院系之间有温度的绿色思政工作通道,树立“大思政”格局。教师还需要与校外进行合作交流,构建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为课程建设提供源头活水。

教学方法要化俗为“雅”

“雅”即雅正、高雅之义。化俗为“雅”指教学过程中思政点融入要得体,追求简明优雅,不落俗套。思政元素注入经济类专业课程中要及时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要基于经济学专业学科的特点,贴近经济现实,营造情感氛围,创设情境以境动情,使思政融入情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可以采用比较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比思考;注重引导学生将经济学理论与时政热点充分结合,打破传统教育思维,积极引入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互动式教学模式,使经济学理论+课程思政变得多元化、趣味化。

此外,新媒体技术发展也为教学方法转变提供了新的生长空间。近年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成为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和智能化变革的重要推手,为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形成沉浸式学习体验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教学新方法新思维的不断涌现和改进,要持续打造出更多具有高阶性、创造性的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不断创新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途径与方法。

[作者为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副教授。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1HQ013)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