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用情用力保障改善民生
2022-04-22 15:52: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陈雯

坚持人民至上、安全发展,要用情用力保障改善民生,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之大者”,着力营造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努力让生活在南京的每个人都可以感受温暖、融入城市、安宁无忧。

首先,立足省情市情,拓宽民生保障制度覆盖层次,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至2021年底,基于人均GDP、研发投入强度、人均预期寿命等指标,南京已至发达国家发展水平,面对“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的奋斗目标,南京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制度建设,为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提升城市共享水平、促进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奠定强力根基。一方面,包括社会保险、公共教育、健康服务、重点人群等生存和发展领域的普惠性制度,可以在完善保障服务项目、增强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对象覆盖面、费用分担体制和约束机制等层面不断拓宽、突破和深化。另一方面,快速社会转型、全民流动、新冠疫情等常规与特殊并存背景下,大病医疗、社会救助、临时、长期供养等兜底性民生保障制度,应对城乡老弱病残、突发困境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应急救援和“安全网”作用,成为破解相对贫困、缩小群体差异、维护社会公正的关键长效机制。要以全覆盖和分层次为基础,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高质量建设。

其次,立足民情社情,提升民生保障品质水平,开拓特殊领域的特色服务。

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向,面对南京六朝古都、12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美誉和人均GDP17.45万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8万元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必须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增强特色服务,为人民的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强支持和有利条件。一方面,持续在教育覆盖范围拓展、教育发展质量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圈便捷、环境绿化品质优化、道路交通改善等民生领域优化提高,适度超前。另一方面,针对南京的科教人文优势,持续推出各类人才储备和引进项目,提升南京的人力资本优势。针对南京的快速老龄化和突出低生育率民情,加快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通过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的养老服务网络和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锐力破解养老抚幼的双重难题。面对养老专业护理人员短缺与老龄化快速增加形成的鲜明对比,南京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十百千万”计划,直面问题,补齐短板,2022年计划完成养老护理员技能培训不少于6000人次。与此呼应,托育领域也应持续积极在人才培养和储备上补齐短板。

再次,立足跟进时代变迁,调整民生服务的战略匹配,提升制度政策的精准高效。

具有深厚历史积淀、悠久文化传承、光荣革命传统的南京,致力于在“十四五”时期建成创新活力与人文魅力交融、古都风韵和时代风尚辉映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样板。一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紧随时代变化,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各项民生保障制度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如在养老保障领域,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健全调整机制、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激活商业医疗保险,以战略匹配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如针对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者的“漏保”“脱保”“断保”等新变化新问题,要健全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制度保障、塑造应保尽保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积极回应时代需要,加强各项制度的精细化管理和服务能力。如针对南京人才吸纳力强、人力资源流动强、就业和生活快速变动的市情,应积极跟进完善社会保险关系登记和转移接续的措施,积极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服务,推动全市、长三角和全国范围的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如针对“一小”婴幼儿民办托育机构的生命周期短、民间需求强烈双重矛盾,针对“一老”服务人员流失率高等难题,可通过公建民营、分类保障的精细化跟踪管理。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更加需要精细精准化的分类介入,为特殊人群提供兼具安全可靠、个性化、有温度的社会保障服务。

(作者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