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构建全周期公共卫生安全韧性体系
2022-12-28 11:07: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贠菲菲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病毒变异的VUCA(波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与模糊性)不断冲击现有疫情防控体系。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南京须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安全韧性,突出防控科学性、精准性,增强包括疫情在内的各类公共卫生风险抵御能力,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具体而言,就是遵循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思路,紧扣江苏省省会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风险防范要求,从城市规划、管理机制、资源支撑等维度,精准构建全周期公共卫生安全韧性体系。

坚持系统思维,完善公共卫生安全规划体系

提升公共卫生建设力度和精准度。完善“市、区疾控中心—市、区传染病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市、区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基地、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设置区域性医疗废物收集设施,大力发展医疗废物移动处置设施和预处理设施,加强医疗废物的中转及处置工作;着力加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构建覆盖医疗机构、医疗废物集中贮存点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信息化体系。

强化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市疾控中心全面提升信息分析、现场调查处置、检验检测等能力,打造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做好各类疾病预防的模拟演练与实战训练。完善定位明确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加强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储备。重点打造由南京市第二医院(江苏省传染病医院、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及其他市级定点医院、区级医院和区域性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形成的多层次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健全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法律规制。规划管理部门协同公共卫生部门制定公共卫生应急情形下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特别规则。对有利于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城市公共空间使用,可免予规划许可;针对公共征用、共享使用城市公共空间等情形,给予立法赋权、物权保留、应急责任等制度安排。应急物资保障管理上,与应急机构通力合作,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法律规制和优化管理流程,切实保障城市“应急流”“生活流”高效运转。

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水平

构建责权能相匹配指挥决策机制。将单一导向、各负其责的碎片化部门通过制度化整合,纳入统一公共卫生安全治理框架,在市政府领导下,责权下沉,着力形成通力配合、联动处置、精准高效的扁平化防控架构。严格制订市、区两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目录,分类梳理并形成科学合理、清晰准确、操作性强的权责清单,全面落实风险防控的主体责任、领导责任、监管责任和属地责任,做好短期应急处置和长期韧性治理有序衔接,确保指挥链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畅通高效。

健全医疗救助物资全链条管理机制。在确立以医疗救助物资分类管理与综合协调互相配合基础上,形成市、区联动医疗救助储备物资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物资储备、采购、物流和应急保障等具体情况进行沟通,实现梯次配置、协同共享。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预留预控机制。注重平战结合,提高交通枢纽规划水平。构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市生命线应急交通系统,确保医疗救援和生活物资运输通道安全高效。提升铁路客货运站、港口、机场周边区域开发规划水平,预留适应疫情期间城市交通需求特殊车辆停靠场站、临时停车区域和应急医疗救援通道独立占地的交通设施用地,提升城市交通韧性。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害保险机制。探索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害保险和救助制度。注重发挥保险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救助作用,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将灾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风险纳入保险保障业务范围。探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公共责任保险,纾缓财政压力及平滑财政预算。

夯实资源支撑,增强公共卫生安全防控能力

优化非常态下城市物流配送体系。运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在综合考虑人口分布、产业布局、路网规划等因素基础上,建设物资集中、节点优化、多运输方式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将停车场、加油站、公交停车场等交通和市政设施临时改成二级配送中心,打通配送环节“最后一公里”。综合运用智能化新技术,强化物流配送末端智能化升级,打通配送环节“最后一百米”。

构建面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抗逆力。发挥社区作为公共卫生安全风险防控基础单元功能,加强社区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队伍建设,平战结合设置社区抗灾物资储备空间,保障一定应急资源存储,同时畅通资源通道,厘清救援流程。

增强市民防控公共卫生事件素养。多途径提升市民卫生习惯、法治意识和理性精神,在全社会培育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文化氛围。把公共卫生基本知识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普及进学校教育,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目标。

[作者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南京新时代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为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南京增强城市安全发展韧性有效应对风险的对策研究”(WT-02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