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精准发力 促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2022-06-10 14:44: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周文魁

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对稳定就业形势、保护中国经济韧性等作出重要部署。南京日前召开的区委书记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坚定不移稳住市场主体,要突出重点稳就业保基本民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突出重点稳就业保基本民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部署,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在夯实“存量”、提升“增量”、挖掘“变量”三个方面精准发力,确保就业形势稳中向好,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目前,南京疫情防控形势正持续向好,但疫情对就业的影响也开始逐步显现,部分行业用工需求不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等多重影响,“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部分行业用工需求不旺。在严格疫情防控下,居民接触性、聚集性消费有所减少,给相关服务性行业造成一定影响,餐饮住宿、文化旅游、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行业尚未从疫情影响下完全恢复活力,相关行业用工需求不旺;同时,受国际供应链短缺等影响,部分生产企业出现停产减产,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缩减。此外,近年来南京灵活就业发展迅速,对拓宽就业渠道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针对灵活就业系统全面的配套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灵活就业者的劳动薪酬和劳动保障水平与传统就业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灵活就业者的高质量就业面临着挑战。

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从人才供给侧看,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人,其中南京高校毕业生达到27.3万人,规模再创新高,加上未被消化的在宁往届存量大学生与归国留学生等群体,大学生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增大。从人才需求侧看,房地产、互联网、教培等行业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减弱,部分企业出现裁员现象,加之部分大学生就业意愿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份失业率数据,16-24岁的青年失业率为18.2%。随着下半年秋季招聘的到来,预计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更为严峻复杂。

国家战略释放就业空间

不过,在“双循环”等国家战略推动下,内需增长和经济转型也带来了新的就业增长空间,为实现“稳就业”提供了坚强支撑。

随着“双循环”“全国统一大市场”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南京内需市场不断扩大,产业、市场和经济循环更加畅通。根据南京市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899.41亿元,同比增长9.7%,网络零售额占商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22.4%。南京近年来还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全面释放经济转型新动能。2021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达7200亿元,同比增长20%,今年1-4月受疫情影响仍逆势增长11.8%。在内需增长和经济转型的带动下,企业发展质态稳步提升,居民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将不断催生就业新岗位和新模式,极大激发市场吸纳就业的内生动力,从而释放大量就业空间。

夯实“存量”、提升“增量”、挖掘“变量”

建议南京立足稳就业现状,抓住国家战略机遇,多措并举,精准发力,确保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首先,加强市场主体帮扶,夯实就业“存量”。

一是加大援企稳岗支持力度。全面落实江苏省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部分行业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等政策;指导各区制定和实施个性化助企纾困解难政策措施,进一步降低企业租金、用工、用能、物流、资金等成本,促进企业减支增收;对不裁员少裁员企业继续实施普惠性稳岗返还政策,将稳岗返还对象向中小微企业和以单位形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倾斜,并进一步提高返还比例;对新吸纳下岗失业、农村劳动力、转岗职工等群体就业企业,根据吸纳人数给予就业补助;对受疫情影响暂时无法正常生产经营的中小微企业发放留工培训补助。

二是优化企业招聘用工服务。加强人社与发改、工信、科技、商务等部门对接,完善“一对一”联系服务机制,常态化落实政策咨询、用工指导、岗位推介等专项服务,确保服务企业“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建立用工余缺调剂机制,帮助企业搭建共享用工信息对接平台,支持受疫情影响停工停业企业就地就近向用工紧缺企业输送富余员工;充分发挥“南京都市圈公共就业创业网上服务平台”作用,加强都市圈城市就业岗位信息对接,促进劳动力在都市圈城市间自由流动、稳定就业;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采取订单式、定向式和项目制等培训方式,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

三是强化企业金融信贷支持。鼓励在宁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开辟快速审批通道,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建立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定期发布企业融资需求,与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各类资金实现精准及时对接,帮助企业提升融资能力;对受疫情影响较重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行业企业,引导在宁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予以转贷或续贷。

其次,推动重点人群就业,提升就业“增量”。

一是推动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宁聚”十项行动,借鉴江宁区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做法,鼓励企业与在宁高校、高职校、技校开展合作,共建一批实训基地、实习见习基地和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积极开展“名企优才直通车”“直播带岗”等活动,持续做好“云宣讲”“云招聘”“云对接”“云面试”等线上招聘活动,助推更多高校毕业生在宁就业;对成功推荐本校毕业生在本市企业就业的院校给予一次性就业指导项目补贴,对符合新招用毕业生条件的企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或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鼓励中小微企业积极申报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按规定发放就业见习补贴资金,对留用率达50%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补助。

二是促进灵活就业健康发展。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快推动网络零售、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互联网医疗、在线娱乐等行业发展,为劳动者居家就业、远程办公、兼职就业创造条件;不断加强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和社会保障力度,探索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制定和完善参保服务、转移衔接、兜底保障等具体措施,让灵活就业形态迸发出更大的市场活力。

三是保障困难群众及时就业。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就业”工作,推动各区开发一批针对困难群众的卫生防疫公益性岗位,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实现互利双赢;加强就业失业监测,建立和完善快速就业援助机制,做好城镇零就业家庭、农业转移人口等群体就业,格外关心关爱特殊困难群体,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再次,优化人才创业服务,挖掘就业“变量”。

一是创新人力资源服务方式。深化人力资源服务供给侧改革,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针对南京八大产业链建立不同类别的人才分布智能化系统,实现高端人才与高端产业无缝对接;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针对疫情后的就业需求反弹,重点挖掘一批“大智云移物”领域新型就业岗位,释放新动能带动就业效应;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探索和推广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的新型办公方式,积极利用“云”服务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展远程培训与就业指导。

二是加大自主创业支持力度。紧扣人才创业全链条、全周期,通过直接提供免租金创业场所或发放租金补贴等方式,支持各类人才创业;加大人才创业奖补力度,对在南京首次成功创业且正常经营6个月的人才,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对人才初创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其吸纳就业人数给予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对开展创业培训、举办创业活动、培育创业企业、提供创业场地等创业服务的创业孵化载体,根据服务绩效每年给予一定金额的创业服务补助。

三是打造数字经济创业生态。贯彻落实江苏省人社系统服务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措施,多渠道发布数字经济就业创业政策、职业供求状况、工资指导价位等信息,促进自主就业、副业创新、多点执业等就业新业态发展;聚焦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和重点单位,探索人才政策服务专员制度,打造“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动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在江宁区、建邺区等数字经济高地,布局建设一批数字经济创业示范基地,支持数字经济初创企业成果转化。

(作者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人才强省建设研究基地研究员、江苏省人才学会副秘书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