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溧水区委宣传部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8月23日至24日在河北承德考察时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2022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这些重要论述,为新发展阶段实现农村产业振兴指明了主攻方向、明确了方法路径。
南京的新农村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和城乡融合推进较早,在城乡协调、产业融合、农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上有较好的基础,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壮大,涌现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现代农业园区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特色产业增长迅速,已具备推动城乡产业融合的基础和条件。接下来,要进一步推进南京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动并释放强大发展动能,形成城乡产业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南京已具备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综合实力、区位及科创优势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从城乡产业融合客观基础条件看,南京已具备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综合实力优势。南京经济实力雄厚,城镇体系完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6.9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6140元,恩格尔系数为26.0%,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消费者对优质安全以及个性农产品消费将大幅增加。
南京具备城乡产业融合区位优势。南京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是“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与长三角各城市规划协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利于农业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将为区域农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带来巨大市场拉动力。
南京具备推进城乡产业融合科创优势。南京有着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两个国家级农业科创园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以及国际合作潜力巨大。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1%,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0.5%,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超过80%。南京拥有丰富的农业种质资源,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97%。
南京城乡产业融合尚有挑战
不过,南京城乡产业融合也面临一些挑战。
农业科技创新引领能力需要加强。南京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71%,但农业进步贡献率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产业关键技术需要突破、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需要持续提升。种质资源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重要农副产品种质资源高度依赖进口,如市场上90%以上鸭原料都是英国引进的樱桃谷肉鸭,产业育种和养殖环节短板严重。农业科技创新引领能力不强,“模仿式”和“转化式”研究较多,关键技术成果不足。农业高层次人才、农业“创新尖兵”较为缺乏,如何吸引更多人才返乡下乡开展“双创”,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源源不断智力支持是目前面临的挑战。
农业全产业链构建面临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外经济格局持续产生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国际市场需求放缓,这也对南京乡村现代产业链构建带来影响。南京虽然在口粮安全方面不存在问题,但饲料粮以及农副产品对外依存度高。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拓展不充分,第一产业向后端延伸不足,第二产业向两端拓展不够,第三产业向高端开发不够,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链条短,农业附加值不高。农产品电商新业态发展不足,农产品电商赋能不足,目前南京农资与农产品电商销售额仅占电子商务销售总额1.5%左右。农产品品质优势未转化为品牌优势,如卫岗乳业品牌对外辐射范围仅限于江苏、安徽,雨花茶品牌在全国知名度也不高。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有待壮大。现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处于初级阶段,与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相比,南京缺乏一定数量的优秀领头雁式农业创新主体,特别是家庭农场、合作社规模偏小,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还有待增加,基础设施薄弱,抵御风险能力较弱,部分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能力较弱,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农村公共服务补短板压力较大。南京存在城市强、乡村弱状况,乡村通讯、网络、物流、冷链运输、仓储等设施较为薄弱,公共服务补短板压力较大。资金、人才、先进技术等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仍存在壁垒,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完善,资本下乡难。农村集体产权存在开放性不足现象,“跨村”配置集体资产能力较弱。
形成城乡产业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新发展格局下,南京应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满足区域消费需求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产业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一是汇聚农业创新力量,强化农业科技赋能。发挥创新优势,不断提高种源保障能力和种业创新能力,夯实种质资源根基,打造硬核农业芯片。加强地方品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大地方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和水产遗传资源保护力度。以“一区一中心”为重点,发展园区经济,深化高新园区改革创新,强化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聚焦生物农业、绿色智慧农业、功能农业等产业,建设科技振兴乡村样板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和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协同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农业智能装备制造以及农业科技服务业发展。聚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优质农业科技资源共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区域共同市场,探索建立异地农业产业园区,推动农业实验检测设备、孵化器、中试平台共用共享,辐射带动全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针对疫情下农业产业链更趋向于本地化集聚形势,推动南京都市圈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强化都市圈内粮食与重要农产品产销合作和保障协同,打造区域协同应急保障安全共同体。强化南京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的科技赋能与成果孵化,注重绿色导向,全面推进南京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培育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探索“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种养结合”生态链和产业链协同发展。尤其要加快实施稳产保供能力提升工程,健全应急保供网络,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强化粮食产业链条的经济韧性,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三是加强农业需求侧管理,增强都市圈消费辐射能力。深挖品牌优势,将农产品品牌形象赋予南京本土文化特色,提升品牌文化内涵。支持“南京老字号”创新经营,加快研发、设计、生产、品牌营销和售后服务各环节的模式创新,增强特色农产品品牌信誉度,增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国内国际需求适配性,提升消费供给质量。积极利用电商、视频直播社交网络、云展会、广告媒体等数字平台,创新拓宽营销渠道,孵化一批农业品牌专业营销主体,塑强一批“互联网+”农业品牌,激发区域消费潜能,增强都市圈消费辐射能力。
四是强化都市现代农业建设,推进产业链强链扩链。做优都市现代农业,做强优质稻米、现代茶、精品蟹虾、南京鸭等八大农业主导产业链,重点培育固城湖螃蟹、江宁花卉园艺、浦口苗木、六合蔬菜、溧水“五莓(梅)”等特色产业集群,加大培育“善田江宁”“无想田园”“多彩竹镇”等多个区域公用品牌。依托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都市农业+”综合体,以田园综合体为载体促进农业园区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与民宿、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让乡村旅游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强化数字经济赋能,面向全市推广浦口区在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区建设中积极探索和先行先试的经验,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打造数字乡村新名片,引领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农业升级和乡村综合治理。
五是立足“一带一路”交汇点优势,畅通农业双循环系统。推进南京农产品“优进优出”战略,有选择地进口能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需求农副产品,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业投资和农产品贸易,实施雨花茶、稻米、鸭、蟹、虾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扩大高附加值优势农产品出口,鼓励涉农企业申请国际认证认可、参与国际知名农业展会等。同时处理好“引进来”和“走出去”关系,通过高水平“引进来”,促使外资融入南京现代农业产业链体系,完善农业领域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外资企业在南京设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加快海外基地培育,采取贸易带动投资、投资推动贸易、贸易推动创新的良性互动方式,推进南京农业“走出去”,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作者陈燕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王聪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本文为2021年度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发展格局下南京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21YB20)研究成果。来源:南京智库成果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