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杜骏飞重要成果
2016-04-21 16:47:00  来源:南京大学
专著: 
1、《深度报道写作》,杜骏飞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2、《网络新闻学》,杜骏飞著,新华出版社,2001。 
3、《深度报道原理》,杜骏飞、胡翼青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4、《弥漫的传播》,杜骏飞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网络传播概论》,杜骏飞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6、《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管理》,杜骏飞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艺术中的传播》,杜骏飞、万新华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 
8、《中国名村调查报告》,陈友华、杜骏飞等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9、《广告策划与创意》,蒋旭峰、杜骏飞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中国网络广告考察报告》,杜骏飞等著,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 
11、《选秀:庄严的嬉戏》,杜骏飞、袁光锋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12、《公开时刻:汶川地震的传播学遗产》, 杜骏飞等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13、《沸腾的冰点:2009中国网络舆情报告》,杜骏飞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4、《政府网络危机》,杜骏飞等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15、《危如朝露:2010-2011中国网络舆情报告》,杜骏飞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编辑丛书: 
1、编辑:新闻传播学前沿丛书,新华出版社,2001-2003 。 
2、主编:“思想的境界”学术文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004 。 
3、主编:“指南针”传媒实务丛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2007 。 
4、编辑:媒介实务进阶教程文库,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009 。 
发表论文:
1、“泛传播的观念——基于传播趋向分析的理论模型”,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4期。 
2、“论新闻的全时化新闻观念”,载《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01年第7期全文转载。 
3、“Internet:被解放的新闻价值观”,载《现代传播》,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 
4、“流言止于传媒的公信——透析‘非典型肺炎事件’中的传媒危机”,载《新闻记者》,2003年第3期。 
5、“游离与契合:网络时代的信息策略初论”,载《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6、“流言的流变:SARS舆情调查的传播学分析”,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全文版载《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03年第12期全文转载。 
7、“认同之舞:虚拟社区的人际交流”(第一作者),载《新闻大学》,2003(夏季卷)。 
8、“存在于虚无:虚拟社区的社会实在性辨析”,载《现代传播》,2004年第1期。被引30次。 
9、“加拿大:新中产阶级的多维重塑”, 杜骏飞编译,载周晓虹主编《全球中产阶级报告》,149-17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传媒效用:寂静与喧闹”(调查报告),载周晓虹主编《中国中产阶级调查》,183-22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网络新闻的乡村语境”, 杜骏飞等,载南京大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高级研究院2006年院刊《问题与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理解新媒介”(节选),载南京大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高级研究院2006年院刊《问题与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新闻传播学期刊影响力问题:基于CSSCI的研究”,载《中国传媒报告》2007年第1期。 
14、“数码传播与传播研究的范式转移及全球化”, 李金铨、祝建华、杜骏飞、William H. Dutton、 Nicholas Garnham、Vincent Mosco、John V. Pavlik,载《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07年第2期。 
15、“我们研究了什么?——中国大陆网络传播领域的学术进展与发展趋势”,2006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CHINA CMC Annul Convention)(2006年12月,香港)主题发言论文。载《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07年第一期。 
16、“新媒介策略:长尾时代的观念博弈”,载《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5期。 
17、“文化阶层是如何被想象的?——新传播时代的记忆与认同研究”,“跨学科视野下的文化身份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7年10月,南京) 
18、“‘中国第一博’案的媒介社会行为分析”,载《新闻记者》2007年第9期。 
19、“新闻场域中的南京:一个传播人类学的体验”,载《清华美术》2007年卷4,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20、“‘华南虎事件’:公民新闻的阐释与评估”,载《新闻记者》2008年第1期。 
21、“沉重的翅膀:期刊迷局与新闻传播学的解放”,载《中国传媒报告》2008年第2期。 
22、“通往公开之路:汶川地震的传播学遗产”,载《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6期。 
23、“中国网络社会调查报告”, 杜骏飞等,载《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第二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4、“新闻传播教育向何处去?——专家意见测量与变革路径分析”,载《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09年第1期。 
25、“新闻传播教育的若干基本问题”,载《新闻大学》2009年第1期。 
26、“突发性灾难事件与中国公民社会形态的演进——汶川地震的传播社会学分析”,载《新闻与传播评论》,2009年卷。 
27、“如何评估网络广告效果?——以AIDMA为框架的实证分析”,载《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9年卷。 
28、“网络游戏中的传统与现代——<仙剑奇侠传>的文化解读”, 杜骏飞、李耘耕、陈晰、王凌霄、钟方亮,载《新闻大学》2009第3期。 
29、“绿坝事件:信息如何成为权力政治?”,载《现代传播》2009第6期。 
30、“2008年新兴媒体传播研究进展回顾”, 杜骏飞等,载《新闻记者》,2009年第6期。 
31、“中国中产阶级的传播学分析”,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3期。 
32、“政治、社会与新型网络应用——2008年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的关键主题”,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4期 
33、“1994年以来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进展综述”,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34、“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的学科发展与知识结构”,载《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学报》2009年第4期。 
35、“网络视频:国际话语空间的拓展与秩序重构”(第一作者),载《中国广播电视研究》2009年第8期。 
36、“网络群体事件类型研究”,载《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8期。 
37、“网络集群的政治社会学:本质、类型与效用”(第一作者),载《东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38、“我们如何使用网络?——<中国网络社会调查报告>之一”(第一作者),载《当代传播》2009年第5期。 
39、“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中国网络社会调查报告>之二”(第一作者),载《当代传播》2009年第6期。 
40、“理解贾君鹏事件的三重视角”,载《新闻记者》2009年第9期。 
41、“网络新闻中的政治与民生(上)”(第一作者),载《当代传播》2010年第1期。 
42、“网络新闻中的政治与民生(下)”(第一作者),载《当代传播》2010年第2期。 
43、“网络政治的问题与主义——查德威克(Andrew Chadwick)<互联网政治学>译序”,载《当代传播》2010年第6期。 
44、“文化阶层是如何被想象的?”,载《电影艺术》2010年第4期。 
45、“无法沉默的螺旋——纪念诺埃勒-纽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载《新闻记者》,2010年第5期。 
46、“必须保卫社会——腾讯-360之争解析”,载《新闻记者》,2010年第12期 
47、“新闻的傲慢与谦卑——对戮童惨案报道基于<哈钦斯报告>的反思”,载《新闻记者》2010年第7期。 
48、“我们为什么而新闻?——关于<环球时报>风波的三个问题”,载《新闻记者》,2011年第9期 
49、“‘新媒体与沿海发达城市市民的媒介选择’研究简介”,载《新闻大学》2011年第3期。 
学术评论: 
1、“影像时代的文学命运”,载《 上海文学》 2002 年第6 期。 
2、“流言止于公开”,载《南方周末》2003年2月15日。 
3、“博客还能走多远?”,载《人民日报》理论版,2006-04-21。 
4、“辩护,以舆论的名义”,载《南方周末》特别报道版,2006-07-20。 
5、“人民到底需不需要博客?”,载《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3期。 
6、“和而不同则无往不利:评南方报业的战略”,载《南方传媒研究》2006年第3辑。 
7、杜骏飞:“六种冲突类型:新媒体内容产业所带来的观念革命”,“南京大学首届文化产业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6年3月,南京),载《文化产业研究》2006年第2辑,南京大学出版社。 
8、“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性合作”,载《文化产业研究》2006年第2辑,南京大学出版社。 
9、“网络写作的23条戒律”,载《扬子晚报》专题版,2007-03-09。 
10、“大众传媒的瓦釜时代”,载《南方周末》专题版,2007-05-10。 
11、“论带头大哥的倒掉”,载《广州日报》评论版,2007-07-18。 
12、“孟怀虎案折射了什么”,载《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3期。 
13、“网络社会管理的困境与突破:‘艳照门’解析”,载《传媒》2008年第4期。 
14、“汶川地震:新闻学启示录”,载《视听界》2008年第4期。 
15、“极限环境中的媒介核心竞争力”,载《视听界》2008年第4期。 
16、“奥运报道的7个瞬间”(第一作者),载《视听界》2008年第5期。 
17、“百度‘屏蔽门’事件:网络社会的敌人”,载《传媒》年第10期。 2008 
18、“艳照门:网络社会管理的迷局”,载《广州日报》评论版,2008-02-27。 
19、“信息公开的神圣旅程”,载《广州日报》评论版,2008-06-01。 
20、“娱乐新闻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幺?”(对话),杜骏飞、龚丹韵,载《解放日报》评论版,2008-07-31。 
21、《我们需要怎样的“中国式”解说?》(对话),杜骏飞、支玲琳,载《解放日报》评论版,2008-08-15。 
22、“从‘屏蔽门’谈构建公平健康网络社会”,载《解放日报》评论版,2008-11-11。 
23、《网民大国不等于网络强国》(对话),杜骏飞、高丽莉,载《晶报》2009-1-5。 
24、“汶川周年祭:中国网络公民社会的有效测评”,《当代传播》,2009年第5期 
25、“网络群体事件的因何与如何——代卷首语”,《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5期。 
26、“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载《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8期. 
27、“社会沟通中的理性价值”,载《当代传播》2012 年第3期。 
28、“网游的不能承受之轻”,载《广告大观(综合版)》2012 年第4期。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丁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