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深化改革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活力
2024-09-05 11:25:0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肖贵清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尖锐,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必须进一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哲学社会科学是意识形态的理论根基所在。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要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活动组织机制,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道德资源,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体制机制,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同时,形成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建立健全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协同治理机制,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

优化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机制

新时代新征程,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强化高质量的文化供给。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增强国有文化企业、文化事业单位活力,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随着时代发展而提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引导文化工作者创作生产出同新时代相匹配、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深化文化领域行政审批备案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文娱领域综合治理,构建统一开放、高效规范、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坚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深厚滋养。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关键要占领网上阵地、赢得网上主导权。为此,必须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坚决贯彻党管互联网原则,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要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广泛汇聚向上向善力量。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应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

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要把依法治网作为基础性手段,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的创新,提高网上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建设好青少年聚集的网络平台。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们在国际舆论场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等问题。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不断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展示中国作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立体形象。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让中国故事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话题,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

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要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打破交流壁垒,促进不同文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赓续人类文明的薪火。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要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各领域人文合作,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

(作者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