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大运河研究
2023-03-29 09:49: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夏锦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旗帜鲜明地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留给世界的伟大文化遗产,在她长达千年的修造过程中蕴含着中华文明智慧,折射出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多维度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大运河文化包含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共通之处,其朴素唯物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相互印证,其文化属性反映了中国人的世界观、道德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大运河文化是人民文化自信自强的根基,需要在古为今用的研究阐释和推陈出新的文化创意中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相结合,推进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认同与自觉践行,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在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弘扬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六个原则。一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原则。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大运河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这一重要指示为深入推动大运河文化的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指明了方向。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须深入理解和把握大运河的“人民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二是坚持自信自立的文化态度。大运河的修造、管理以及沿线的风俗习惯是人民实践的结晶。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传承必须从沿线人民的地理、民情、习俗出发,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批判性地理解、借鉴西方文化理论,在大运河文化的阐释弘扬方面发挥首创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展示大运河文化的时代风采。三是坚持守正创新的文化立场。大运河文化带是我国第一个以文化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战略,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首创,新时代我们所从事的文化传承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坚持守正原则才能初心不变,引领前行。守正,首先是在研究中守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其次是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运用哲学、美学、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原理探索文化创新的路径,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四是坚持问题导向的解决方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依然面临着沿线风貌管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不高、文旅融合等瓶颈,这些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新时代面临的改革发展矛盾,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出发,在积累深厚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从自身经验和国际比较中发现新的思路和启发,实现有效创新。五是坚持整体性系统性观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并非孤立的文化问题,江苏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一直坚持统筹遗产保护、文旅融合、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现代航运建设、城乡一体化等多维发展目标,探索文化与生态、科技、经济的平衡共进。我们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生态、文化与科技的发展关系,随着发展环境变化随时发生主次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变换,因而更要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把握好全局和部分、当前和未来、微观和宏观、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运用历史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等,为系统性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各项工作提供科学支持。六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视野。大运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是全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中国大运河定位为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超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对她的工程规模范围、国家治理意义、水利工程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给予非常高的评价。研究一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运河,需要具备全球化、国际化的视野,不能拘于江苏大地的运河研究,更要把一条兼具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的大运河推介给世界人民,在大运河文化传播中寻求世界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让大运河成为促进世界人民交流共进的幸福纽带。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