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经典传承
2022-11-30 10:46: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顾高菲

1964年在人民大会堂上演的红色经典——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国庆十五周年的献礼之作。在创作改编过程中,《东方红》没有采用早先流行的新秧歌剧、歌剧等形式,也没有运用当时兴起的芭蕾舞剧或是革命现代戏形式,而是选取了融合音乐、舞蹈、表演唱、朗诵为一体的“音乐舞蹈史诗”。回顾这一经典作品的创作、改编、传播历程,其经验值得珍视。

从大歌舞到音乐舞蹈史诗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红绸舞”大秧歌”等颇为流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各类大型纪念活动通常采用的艺术形式。194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而排演的《人民胜利万岁》,被称为“史诗类大歌舞”的开端。此后,中国文艺开启了“大歌舞之路”的探索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较大的大歌舞要数《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1961)和《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1964)。通过流传广、有代表性的革命歌曲,《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将从秋收起义到抗日战争这一历史时期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串联起来,以歌为主,以舞说歌,公演后引起轰动,引发关注。沿袭《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思路改编而成的《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上演于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节的开幕式。在这场演出中,“音乐舞蹈史诗”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大型公开场合的横幅上。但实际上,直到《东方红》公演后,音乐舞蹈史诗”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正式定名,并得以家喻户晓。正因为此,《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和《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常被称为表演唱和大歌舞,而《东方红》则被记载为第一部音乐舞蹈史诗。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一直期待文艺界能创作出质量高并且有代表性的歌舞节目,尤其是要能代表中国形象的节目。在他看来,有代表性的节目应能超越单纯的歌舞,兼具内容和完整的表达形式。(《周总理有关艺术工作的谈话辑录》,江苏省档案馆藏)当他在上海看到《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演出,随即就打算以此和先前的《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为基础,进行创作改编,为国庆十五周年筹备一份特别的厚礼。

在艺术形式上,《东方红》选用音乐、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了诗歌、朗诵、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根据中国革命历史进程,把革命时期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音乐、舞蹈等贯穿起来,并辅以改编和再创作。这种对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最终呈现出的可视化画面,克服了单一艺术形式在表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上的不足,虚实结合更为自然,节目表演也更为丰富而逼真。此外,周恩来总理要求艺术创作和表演都要采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无论是“演”哪一个历史阶段、哪一场节目,除了接近历史的“形似”之外,还要恰到好处地描绘历史的“神似”。无论是“形似”,还是“神似”,都离不开音乐舞蹈史诗这一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对视听景观的构建,同样也有赖于舞台蓝本对历史史实的还原,导演、演员等对历史细节以及情感的熟稔等。

在创作内容上,《东方红》以创作时代的国民教育历史教科书为蓝本,进行篇章布局和结构划分,在作品内容的真实性、逻辑性,以及对历史规律的揭示等方面更为严谨,这也是《东方红》在诞生数十载后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重要原因。《东方红》公演时共有八场,分别对应着特定的革命历史阶段。第一场《东方的曙光》呈现了建党前后的社会背景、社会性质以及阶级关系。第二场《星火燎原》书写的是国内革命战争。第三场《万水千山》围绕长征展开叙述,回答了为什么要长征,呈现了革命的曲折。第四场《抗日的烽火》围绕“为什么要抗日,谁来抗日,如何抗日”等,描绘了抗日战争的转向。第五场《埋葬蒋家王朝》呈现了解放战争是人心所向。第六场《中国人民站起来》包含了对苦难的回顾、对胜利的庆祝、对党的歌颂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第七场《祖国在前进》充满了对中国化革命道路的自豪、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自信。第八场《世界在前进》表达了对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愿景。

如此,兼具形式和内容的《东方红》,逻辑清晰、结构完整地叙述了中国革命历程,有开头、发展、曲折、高潮和结局,不仅重现了有血有肉的革命英雄形象和伟大革命精神,唤起了人们关于中国革命的强烈情感和记忆,而且动态呈现了近代历史上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永不放弃、坚持革命的中国形象。

划时代的文化传承

自《东方红》公演以来,全国的电视台、广播电台,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报纸、期刊等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转播和报道浪潮。中国唱片社发行了《东方红》整场的实况录音和选曲两种唱片,中国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东方红歌曲集》等相关图书。那时的大街小巷,时常能听到广播、收音机或者高音喇叭反复播送的朗诵词或者相关歌曲。《东方红》一度成为接待外宾的保留节目,成为展示中国形象的代表。为了使《东方红》传播更为便利,满足偏远地区人们想看《东方红》的愿望,电影《东方红》的拍摄被提上议程。经过重新创作,电影《东方红》作为1965年的国庆献礼片上映。1976年12月,作为第一批复映影片,电影《东方红》首先面向各国驻中国的外交人员、记者等放映。重新公映的《东方红》在港、澳地区和国外也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

从1984年起,以“音乐舞蹈史诗”为时代树碑立传,逐渐成为经典艺术模式。作为一部划时代的经典作品,首先,《东方红》再现了中国革命历程,为中国革命历史保存了珍贵的“记忆之场”;其次,它对中国革命曲折道路的艺术呈现,展现了中国人民坚定的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最后,《东方红》的金曲和金句,形塑了数代国人的革命记忆,通过音乐舞蹈史诗表达了一代人为国为民的理想情怀、坚定跟党走的信念,以及不畏艰险、团结一心、英勇战斗、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在这个意义上,《东方红》远远不只是一部文艺经典,它烙印着充满革命记忆、闪耀着革命精神的中国形象。这样的记忆和精神,事实上早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进国人的血脉,代代相传。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音乐舞蹈史诗对中国革命历史记忆的赓续研究”(22DJB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