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于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保持了高度的思想自觉,形成了鲜明的特质。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意义重大。
社会主义是中国式
现代化道路的鲜明底色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在探索回答“中国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念兹在兹的历史宏愿,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薛伟江表示,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史上的伟大奇迹,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深刻影响着世界现代化进程,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也照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要构建“大历史观”的研究框架和体系,运用“长远史观”整体史观”“规律史观”“世界史观”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发展、完整内涵、内在机理以及世界意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韩庆祥认为,从“长远史观”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发展根植于独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五大文明协调发展这三项历史进程;从“整体史观”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包括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规律史观”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逻辑内生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把中华文明中的“世界大同”转化为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世界史观”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在于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的探索集中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创性成果。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道路关系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杨凤城发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在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建设之路的探索、在改革开放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都集中体现了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这正是“中国特色”的鲜明特征。
党的领导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保证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复旦大学党建研究院院长刘红凛认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要把握“现代化”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变化的过程,注重问题导向,从而不断提升党的领导能力。
实现对自身的有效治理是党发挥领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海青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领导干部为关键,以理想信念为根基,不断推进自我革命,确保了党能够更好担负起现代化建设的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中国共产党通过自身的组织建设,保持坚不可摧、稳如磐石的组织特性。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科研处处长周敬青表示,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需要塑造组织之“魂”,建设坚守初心的使命型政党;纯洁组织之“身”,建设勇于自我革命的先锋型政党;提升组织之“能”,建设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学习型政党,进而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中国人民的主心骨。
开拓创新是中国式
现代化道路的显著特色
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时代特点。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永贵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追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方向。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以共同富裕实现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超越。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立伟从五个方面对“中国式”进行解读:一是本质确定性,这是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提和根本;二是历史必然性,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百年的历史进程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性逻辑;三是理论科学性,只有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理论才能指导中国实践,也只有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理论才能阐释中国实践;四是制度定型性,70多年来形成的一整套“中国式”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仅经受住了风雨考验,而且必将更加根深叶茂;五是价值规定性,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与资本主义政党的根本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