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双循环背景下江苏的经济发展对策
2020-08-13 09:24:00  来源: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  作者:张为付 陈启斐 潘茂启

摘要:新冠疫情对江苏省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外部经贸环境恶化,全球供应链持续收缩。为了做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中长期战略准备,立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发挥县域经济和产业高地的特色优势,构建省内多级产业梯度结构,借助长三角一体化的契机,构建省内循环经济体系,以双循环战略助力高质量经济增长。

一、双循环战略下江苏经济发展的挑战

2020年伊始,一场新冠疫情打破了往年春节团圆欢乐的氛围。从一月底到三月底,全国范围内除必要的生产生活部门,几乎全面停工停产,外贸部门受损严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GDP同比下降6.8%,货物进出口总额为6.5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4%。其中,出口3.33万亿元,下降11.4%;进口3.24万亿元,下降0.7%。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进出口损失更为惨重。一季度,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9008.4亿元,同比下降9.5%。其中,出口5259.6亿元,下降14.9%;进口3748.8亿元,下降0.5%。三月份,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部门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经济损失收窄。但疫情却在全球范围蔓延,前期主要在欧洲和中亚地区,后期美洲和南亚成为重灾区。国外疫情形势严峻使得我国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外贸行业再受冲击。七月,许多国家在还没有完全控制住疫情时就重新恢复生产,导致状况进一步恶化,又给全球经济复苏蒙上一层阴霾。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新冠病毒可能在十年内都不会消失。我们必须做好应对疫情的长期准备。

事实上,外贸问题早在十年前就初现端倪。从国外来看,中国入世以来,发达国家多次发起对华反倾销调查,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中国企业出口信心。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下行,全球主要经济体发展受阻,许多国家为应对危机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概念,比如美国的“制造业回归”、德国的“工业4.0”等等。过去,发达国家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低端制造业,导致国内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大幅增加,资本家却依靠产业链全球化垄断巨额利润,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发展存在很大隐患。因此,为缓和国内矛盾,维护统治,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尤其鼓吹“去中国化”,转移矛盾。到2018年,美国政府单方面挑起对华贸易摩擦,严重损害了两国外贸行业发展。之后又有目的地针对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进行制裁,威胁盟友抵制华为5G设备,并规定相关企业不得对华为出售芯片。近期,特朗普公开禁止国际版抖音tiktok的在美运营,在疫情背景下有可能引起各国禁用中国产品的连锁反应。从国内来看,随着经济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成本上升,加之人民币升值,企业出口优势减弱。同时,国内大部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外优势不明显,缺乏国际竞争力。

在这些不利因素影响下,作为制造业大省、外贸大省的江苏必须调整发展战略,以应对疫情和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冲击。

二、江苏构建双循环经济的发展基础

纵观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大部分国家都是在国内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后才开始向外输出产能,即以内循环为基础,外循环作为发展的延续。从逻辑上说,生产、消费活动在统一国家内部进行,对经济贡献相对稳定,外循环则需要考虑国际大环境诸多复杂因素,比如金融危机、战乱、全球卫生安全等。中国走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路线有其历史必然性,西方血腥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不能够也不应该成为中国发展的选项,那么利用出口吸引外资和技术成了唯一选项。就目前来说,进一步发展的资本和技术条件较以前都更为充分,面对当前严峻的内外形势,强化内循环、优化外循环已是当务之急。江苏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江苏一直以来都是制造业和贸易行业的排头兵,此次疫情虽然对省内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但从另一角度来说也是江苏改变传统外向经济发展模式,立足国内市场,实现更高层次发展的机遇。

传统外向型经济通过对国内外原材料进行生产加工,将最终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这一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大国内就业,吸收外资先进技术,但也将高额的设计专利费用和销售收入留在了国外,将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一系列发展问题留在国内。这些都是江苏乃至全国几十年发展的经历。近年来,随着制造业生产率提高,以江苏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制造业省份为实现产业升级,都积极调整传统外向型发展模式,希望通过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发展,形成全国范围的经济内循环。所谓经济内循环,即充分利用国内外原材料,将产品的生产、销售、消费环节都放在国内,提升居民收入,扩大消费,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一)生产消费需求潜力巨大

江苏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区位优势,改革开放以后大力发展制造业,历年来地区生产总值都紧跟广东,位居全国第二,人均GDP在各省市中也仅次于北京上海。收入高了,对消费的数量质量要求就会提高,但若是自身产品供给质量跟不上,人们就会通过进口渠道来满足消费需求。201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1.5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17.23万亿元,进口14.31万亿元。当年江苏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43379.7亿元,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13.8%。其中,出口27208.6亿元,占比为15.79%,进口16171.1亿元,占比为11.30%。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省内居民对高质量消费品需求的旺盛。江苏应当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产业升级优势明显

长期以来,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占全国GDP比例在10%左右,而制造业产值占比为14%,进一步说明了江苏制造业对全省全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之大。江苏在过去几十年发展中积极吸收外资技术,成为全国制造业的领头羊,目前涵盖2011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制造业中的31项,种类相对齐全,且技术优势相比于广东、山东较为明显。但江苏制造业偏石油化工、金属冶炼等重工业,主要包含产品生产的中间环节,利润较低。此外,相比于广东、浙江,缺少高技术互联网品牌,江苏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相对滞后,使其产业升级显得尤为迫切。

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江苏可以充分利用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积极推动长三角跨区域人才、技术、资金流动,补齐短板,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并最终强化内循环,优化外循环。

三、提升江苏双循环经济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来看,江苏拥有巨大的内需潜力、雄厚的工业基础和长三角区位优势等实现内循环的客观条件,我们目前需要有效利用这些条件,加快构建全国内循环体系。

(一)利用市场机制,构建产业转移体系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而江苏的不同区域对不同产业分别具有比较、部分和后发优势,要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基础上,对产业进行区域布局,全面发挥不同区域要素的优势。

苏南地区有相当完整成熟的工业体系,但近年来外资流出现象较为严重,逐渐进入衰退期,转型压力比较大。从广东、浙江发展经验来看,苏南地区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属于自己的互联网品牌,通过生产性服务业整合工业制造业资源,提升工业生产率,实现产业升级。部分落后产能应当向苏北地区转移,同时引进相关制造业门类进行补充,形成苏南苏北制造业联动发展局面,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江苏制造业生产率。

(二)加强区域合作,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作为中国四大经济圈之一的长三角经济圈有其特有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相对完善的金融制度、充裕的人力资本等为长三角经济圈循环提供支撑。但从现实角度来看,长三角地区因为行政区划、户籍制度等因素,一直没能形成统一市场,诸多生产要素整合效率较低,没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要想推动区域内循环,必须大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首先,各地政府应加强合作,摒弃传统政绩观念,通过试点区域检验相关政策效果,保障长三角范围内经济稳定运行。其次,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市场可以充分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最后,发挥上海对长三角其他地区的带动作用。过去上海作为对外开放桥头堡,主要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内开放程度较低。此次疫情,外向型经济发展损失严重,但也是上海扩大对内开放契机。长三角三省一市需要积极发挥各自优势,上海应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淘汰落后产能并向江浙皖转移,江浙皖需要利用上海服务资源,提升制造业生产率。通过各地优势互补,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和配套产业链,实现区域内经济循环。

(三)发挥江苏优势,建设国内大循环体系

中国是人口大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消费市场,可惜的是这个市场没有真正统一。传统发展模式强调区域竞争,虽然带动了当地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区域分割、产业雷同等问题。出于财政考虑,一些地方政府有保护当地产业的动机,从而限制外地产品进入,导致市场分散。无论是江苏还是整个长三角,都是国内生产环节中的一部分,想要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必须整合国内生产资源,做到“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技术的出技术”,强化各部门合作。类似于长三角一体化,全国范围内统一市场的形成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资资源作用,同时各地政府应积极协调,破除壁垒。江苏作为国内产业链的领导者,更需要积极推动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建设,发展高端制造业等高新产业,带动其他地区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实现产业升级。

目前国际贸易环境、疫情等因素对我国外贸行业打击巨大,我们现阶段强调建设内循环体系并不意味着忽略外循环经济,内循环是基础,外循环是发展延伸,通过提升供给质量、挖掘内需潜力,强化内循环建设使之更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才能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不受制于人。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