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脱贫攻坚:目标再聚焦,底线再兜牢
2020-05-26 09:21:00  来源: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  作者:彭雷

摘要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和贫困县“摘帽”并不意味着扶贫工作结束,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要更多地关注返贫问题,提高脱贫后的“抵抗力”。要以“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查漏补缺,一项一项整改清零,一户一对账消号。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摆脱贫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脱贫,将其作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不断深化拓展,使“五方挂钩”“干部驻村”“南北合作”“村企挂钩”“结对帮扶”等特色举措发挥更大效应。特别是脱贫攻坚重点地区,普遍由党政一把手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乡镇扶贫办由书记牵头并配备扶贫专干,力量进一步充实、资源进一步汇集,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2020 年是我省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和贫困县“摘帽”并不意味扶贫工作结束,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仍需更多地关注返贫问题,目标再聚焦,底线再兜牢,以民为本统筹兼顾,选好产业审慎推进,立足自身推动发展,严守底线防控风险,构筑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提高脱贫后的“抵抗力”。

一、要以民为本统筹兼顾

天下之大,黎元为先。娄书记在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指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高水平全面小康最根本的要看群众的获得感,特别是要让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改善。去年我省已基本完成省定扶贫目标任务,今年主要是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的质量和成色。收官之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脱贫攻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要针对江苏扶贫工作所处的新阶段,在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同时,大胆探索,实现差异化、多元化发展。苏北地区,要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入手,完善公共服务,以“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查漏补缺,一项一项整改清零,一户一对账消号;苏中和苏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制定高于省定的扶贫标准,要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推动更高水平的扶贫开发工作;相关部门,要选择部分区县围绕2020年后扶贫政策转型开展试点,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统筹谋划,以脱贫实效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我省扶贫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提高脱贫的质量和成色,关键在人,核心是干部队伍。农村要发展,能人治村是关键,本地干部队伍是依靠,只有充分依靠当地干群基础,用好“有公心”的能人,才能带出一个村级好班子,才能改变一个村的落后面貌,才能走活农村发展这盘棋。苏北农村的脱贫攻坚必须发挥好“领头雁”作用,一方面,在存量上做文章。选好、育好、用好带头人,打破身份、行业和村域界限,从大学毕业生、能人乡贤、退伍军人乃至邻村能人中,广泛遴选村级带头人。另一方面,在增量求突破。选人用人事关全局,要拓宽视野、畅通渠道,广泛动员区县或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年富力强、有群众工作经验的同志到村里工作,只有让有志于农村工作的人才脱颖而出,才能谱写出脱贫攻坚的壮丽诗篇。

二、要选好产业审慎推进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对苏北经济薄弱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调研发现,基层选择较多的是光伏发电、建标准厂房、购商铺门面房等方式,靠吃政策、吃补助、吃租金来壮大集体经济带有普遍性。也有眼睛向外、立足本土,采取“飞地同创”“抱团发展”等方式致富增收的。但总的来看,发展思路未能打开,工业项目偏多,农业投入不够。还有少数地方把致富经念歪了,通过引进公司、企业等社会力量到村发展产业,或是通过政府行为征地、流转土地,让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一个原因。从表面上看,产业是发展起来了,但产业仅是老板个人的产业,赚钱的也仅是少数人,村集体和群众并未得到多大实惠,其结果往往“富了个人、损了集体、伤了群众”。

产业振兴是脱贫攻坚的源头和基础。选产业、上项目要在农民愿意、农民得益、农民支持的前提下,统筹考虑改革的持续发展、权益保障、监管服务、政策配套等多方面的问题,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搞运动式的一哄而上。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巩固提升成果时期,选什么产业、怎么发展产业至关重要,我们要重点做好“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强主体”四篇文章。一方面,要选准产业项目。产业扶贫是个精细活,种什么、养什么,哪些项目增收、怎么才能可持续,要有系统化思维。要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把有基础和特色的产业作为重点,选一些接地气、门槛低、易推广的项目,提高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建好联结机制。渠道畅、产业兴,让好产品有好销路,才能发挥产业扶贫的最大效益。从多年的实践看,产品知名度不高、销售渠道不畅已成为各地扶贫产业发展壮大的瓶颈,这就需要有好的利益联结机制来带动,互惠互利才能长久收益。

三、要立足自身推动发展

脱贫攻坚,各方参与才能形成合力。总的来看,政府、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但还需进一步强化。调研发现,社会力量已经开始发挥出一定作用。比如:泗阳县依托残疾人之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养老、助残、抚幼一体的“扶贫互助公舍”,辐射不少社会组织、企业、个体户等定期向贫困户捐钱捐物。淮阴区设立幸福驿站,打造群众的学习、培训、就业平台,成立志愿者队伍,免费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引进小微劳动密集型企业,方便留守妇女就近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基层干部也反映,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社会力量对贫困户、薄弱村“造血”带动不够,志愿服务和社会慈善氛围不浓,仍是脱贫攻坚的绊脚石。甚至有少部分人戴着贫困的帽子“遮风挡雨”惯了舍不得摘,怕失去扶贫政策的优惠,在检查组走访时隐瞒收入、虚增支出,害得扶贫干部背处分。基层直言,“这样的人不能帮扶。”也有扶贫干部建议,帮扶要控制好度,不能盲目服务做保姆,特别是一些扶贫政策,不能随意提升标准吊高胃口。

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尤其要处理好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关系,组织群众、领导群众,引导村民树立起当家做主的责任意识。一线干部要带领全村群众积极参与村级各项事务,真正把群众资源运用起来。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注重贫困群众的思想引导,破除“等靠要”的不良习气,调动他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组织、引导、支持返贫群众树立起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另一方面,要增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营造良好的扶贫助贫舆论环境,只有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来,才能建设好和谐幸福的新农村,才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四、要严守底线防控风险

当前,农村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顺应“四化”同步规律、重构新型城乡关系是时代所趋。“缓解相对贫困、促进共同富裕”是我省脱贫攻坚的主要目标,也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在脱贫攻坚的关键节点,剩下的大多是因病因残和丧失劳动能力致贫群众。就苏北五市而言,连云港占比达50%,宿迁、淮安、盐城也均高于40%,徐州也有30%以上,尤其是重点区域返贫现象较为突出。今年,我们主要任务是巩固脱贫成果,建立监测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带动脱贫减贫。

决战决胜,核心在胜。确保脱贫攻坚胜得彻底、胜得全面,确保成果过得硬、经得起群众检验、得到老百姓好评,需要严守底线防控风险,探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上下齐心久久为攻。我们要清醒认识到,苏北地区部分村级组织社会资源少,且配置效益也不是很高,这种现象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从扶贫工作推动来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厌战和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基层干部反映最多的就是“三多”:会议多、填表多、检查多;贫困群众反映最多的就是“苍蝇式”腐败,单个案件金额不大,危害不小。从干部队伍建设来看,脱贫攻坚已进入关键阶段,机构改革中扶贫的力量不能弱、队伍不能散,有条件的区县还应合理增加一些扶贫工作人员,把扶贫的力量整合起来。同时还要加强对扶贫干部的关心关爱,用好“三项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农村当下发展来看,要在坚持农村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进行,完善政策性保险、信用担保、财政补贴等防范体系,建立收益分配、风险监管、审查审计等防控措施,严防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社会风险等各种风险,坚决守住脱贫攻坚底线,确保全省人民在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