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疫情对艺术消费的影响及美育市场契机
2020-04-08 09:24:00  来源: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  作者:李骏、蔡怀平

摘要

新冠疫情给艺术市场带来重创的同时,也迅速推动了艺术产业的转型升级。本文经过分析认为,在国家文化治理战略下,艺术消费市场将得到进一步净化与发展,尤其是美育消费将成为艺术消费中的主力,这一趋势将为艺术市场的再度活跃与质量提升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为促进文化与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2019年末的一场疫情,如同给世界按下了暂停键,如日中天的世界艺术市场戛然而止:巴塞尔50周年艺术展取消、爱丁堡艺术节取消八月展出与演出、世界各地博物馆纷纷关闭、电影市场遭遇重创……

然而,一场“云迪斯科”开启了2020年文化娱乐消费的新篇章;在世界的另一端,意大利“阳台音乐会”成为每晚盛宴;英国NHS方舱南丁格尔医院正在全英征集漂亮的绘画作品以装饰医院,1.6亿英镑对文化产业的紧急资助计划也正待实施;德国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美术馆等多家艺术机构已经开始了线上展出;墨尔本交响乐团在Youtube平台上实时更新直播演出……疫情之下的文化艺术,在遭遇寒冬的同时,也迎来了数字化以及“云”消费的新契机。

一、疫情期间的艺术市场

由于疫情突如其来,因而艺术市场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原定上半年举行的各种拍卖会、展览会只得取消或延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各国政府、艺术机构积极应对疫情,转变思路,通过互联网继续线上呈现或交易,稳住观众与顾客。总体而言,疫情期间的艺术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普遍受到重创。苏富比、佳士得、保利等艺术品春拍市场时间和地点都做出了相应改变以应对疫情,然而高端艺术市场靠虚拟线上交易困难重重,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重创。影视市场则因影片接连撤档、影城暂停营业、院线被迫关闭而导致影视产业链全线受损,尽管有部分影视剧积极转变思路展开线上免费播放,但纯属个例,无力挽救重创的影视市场。原本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倡导美育的国家战略下预计将迎来勃发式发展的艺术教育培训市场也开年不利,面临再次洗牌。

二是“宅经济”拉动艺术品消费下沉。与高端市场在虚拟交易下的观望状态正好相反,疫情“宅”出了中低档艺术品的热度,一方面经过多年市场培育,中青年藏家从边缘到主流渐成消费主力,另一方面艺术市场迎合青年消费者“生活化”、“时尚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市场供给也在悄然改变。

三是中美艺术市场战争持续白日化。美国自始至终从未放弃对中国的贸易战争,特朗普政府更是通过提高艺术品关税、操控艺术品定价权,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与意识形态倾销。疫情期间更是如此,为了应对疫情而拨付的2万亿补助资金中,艺术领域资助金额远低于博物馆协会递交的紧急志愿书中的请求,这一缺失必将通过相关艺术金融政策与艺术市场交易得到补充和平衡。

四是美育市场迎来新契机与新挑战。疫情透视出我国大众美育的缺失与内生需求,疫情加之国家战略要求,使美育市场充满契机,各类公立艺术机构与艺术教育培训机构正在积极筹措资金、开发产品,以适应疫情带来的市场需求转变与爆发式增长。

二、疫情推动艺术产业融入数字经济时代

数字经济是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必然。当前数字经济正在从消费互联网“上半场”进入产业互联网“下半场”。如果2003年的非典疫情推动了数字经济进入消费互联网的“上半场”,那么正是新冠疫情推动数字经济进入产业互联网的“下半场”。数字经济的发展在我国从一开始就具有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从中央层面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数字经济。” 2017年,数字经济就被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提出数字经济,指出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发应用,壮大数字经济的发展”;2019年11月份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数据与劳动、资本、土地等一起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今年3月4号,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使得“新基建”一词成为2020新的关键词,而这一关键词则与数字经济紧密相连。一切都说明,数字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正日益成为现代社会转型升级的强力驱动,催生社会经济、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艺术产业融入数字经济是艺术行业发展的必然。

一是行业自身需要数字技术的支撑。艺术品拍卖业需要互联网的传播、展示与展销,艺术品的鉴定与认证需要数字技术,传输与保存同样需要数字技术;而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视频和网络影业等,更是直接利用数字技术发展出来的新兴业态;博物馆需要利用AR、VR等技术开发崭新的展出体验,而大数据等技术则成为分析观众需求、开发新产品与服务的必要手段。

二是行业交融催生数字经济。当今世界,行业跨界成为大势所趋,艺术产业与旅游产业、游戏产业、传媒产业以及农业、工业、相关服务业的融合越来越深广,数字经济红利凸显。以动漫产业为例,这一艺术+创意+传媒+旅游等多种复合产业模式的新兴产业,使中国杭州成为“动漫之都”,不仅带来了客观的利益收入,还为杭州积聚海内外高层次创意人才、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打下了扎实基础,大大提升了杭州作为国际时尚之都、文化名城的含金量。

三是疫情推动数字艺术成文化消费主流。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论断实际向我们指出,文化消费已成为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或日益重要的日常。疫情期间,那特艺术学院等中国第一家艺术网络大学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了500多节艺术课程,同时考虑与欧美艺术类院校合作开展学历授权;而由北京爱特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开发的“假日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则将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等多家世界级博物馆资源纳入,“足不出户带你逛遍全球博物馆”,疫情期间开设了“古希腊最辉煌的400年”、“走近吴冠中”、“发现古罗马”等系列课程,并开设亲子美育课《动物变变变》,将艺术知识普及与创意互动结合起来,创造了数字艺术消费的典型模式。

三、后疫情时代艺术消费转型与美育市场对策

面对严重疫情,世界各国纷纷出台应急政策以挽救艺术市场、满足人民疫情期间宅家隔离的艺术需求。如前所述,英国艺术委员会(Arts Council England)拨款1.6亿英镑援助文化产业,其中2000万英镑专项资金用于资助艺术家、工作室和自由职业者。德国政府则将提供500亿欧元资助个体经营者和小企业,这其中包含用于支付场地租金和艺术家工作室等日常开支,同时政府还出台法案保护自由职业者将享受为期6个月的社会保障,这将使很多艺术工作者得到基本生活保障。法国政府也将拨款2200万欧元支持受到疫情重创的文化艺术产业。我国文化与旅游部也通过一系列经济、金融支持与资助政策,以缓解疫情给艺术企业造成的经营困境,同时出台政策要求引导艺术事业单位以及公益性艺术机构转型适应新的发展。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进行支持,如北京市文物局印发了《北京市文物局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支持文物拍卖企业依法开展网上拍卖的意见》,大力支持文物拍卖企业网络拍卖会,申报流程在线办理,缩短办理时间,为企业提供方便。在这一政策指导下,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大型拍卖公司皆在线进行春拍征集活动。再如江苏省八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全省电影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税扶持、加强金融支持和减轻企业负担。从以上举措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均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态度应对疫情,同时抓住市场机遇进行快速转型,谋求长远发展。因而可以说,后疫情时代将会面临新的艺术消费转型以及美育契机,面临这一契机,艺术消费市场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艺术IP跨界融合发展问题。艺术IP是商业时代、信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为商业与艺术创下了无限可能性。一方面商业的介入为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传播与销售增加了机会,另一方面艺术的文化附加值为商业品牌增加了潜在的经济效益,两者的密切合作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美丽中国”与“美丽乡村”国家战略的提出,使建筑、环保等行业与艺术、设计行业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迅速一拍即合,合作打造艺术IP并大力充实其商业价值。尤其是经历了重大疫情之后,世界各国对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人文格调等要素的要求将会提升,更加加快了艺术IP跨界融合的速度与质量。

二是民众消费习性转型与培育问题。在这次疫情中,资质较差、产品无特色、发展无潜力的艺术机构或企业被冲击或淘汰,民众的审美素养普遍得到提升,因而疫情于艺术市场来说相当于是一次新的洗牌。因而,国家层面在后疫情阶段应通过相应政策,持续引导民众审美趣味与艺术消费导向,进一步规范与提升艺术培训教育机构质量,提高全民素养,并反之推动艺术市场的精品生产与品牌打造,规范与促进市场良性发展。

三是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生产与消费的首位。艺术市场最潜在的问题在于意识形态,艺术虽具有独立性,但当今社会始终无法脱离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谨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艺术金融或艺术拍卖为名对艺术市场进行意识形态的全面渗透与控制。同时,艺术生产与消费市场如果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则会有损于社会伦理道德建设,或更严重地损害了国家与民族利益。因而,仍应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建设美丽中国与人民美好生活为目标进行艺术的生产与消费。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