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对学术不端坚决说“不”
2018-10-17 09:0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蔡姝雯 孙 庆

  科学研究是揭示真相、发现真理的事业,真实、诚信是其基本准则。然而,近年来科研诚信缺失、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严重背离了科学精神,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学术规则,也动摇了社会对学术界研究成果的信任基础,将给我国科技事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

  激浊方能扬清。面对科研诚信危机,国家今年以来已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实行“终身追究”,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责任者实行“一票否决”,被称为是“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处置学术不端行为的最强打击措施”。

  问题之源:科研诚信被什么“绊住了脚”

  8月15日,红芯创始人兼CEO陈本峰上午刚宣布完成2.5亿元C轮系列融资,下午就遭遇“打脸”:号称“中国首个自主创新智能浏览器内核”的红芯浏览器被发现是抄袭开源的浏览器Chromium。

  8月31日,韩春雨撤稿论文事件公布调查结果,河北科技大学鉴定的“未主观造假”成为网络热词,争议还未停息,9月10日,媒体曝光的一则录音中,韩春雨自称“代笔博士论文收费七千”,引发学术界一片哗然。

  核心期刊《求索》前编辑的“论文生意”也震动了学术圈:至2018年8月底,中国裁判文书网陆续公布了涉《求索》杂志案受贿、行贿的8份判决,该杂志原主编乌东峰收取的论文“版面费”共近千万元。

  “浮夸和浮躁,是中国科技界流行的瘟疫,至少已经持续了20年。”本报《科技周刊》科学顾问、《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直言。他认为,现代社会的科研诚信缺失是由科学精神缺失造成的,“107篇论文被肿瘤生物学杂志撤稿、韩春雨‘客观’造假、红芯浏览器弥天大谎等科研不端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科技工作者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总想走捷径、弯道超车。”

  本报《科技周刊》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则认为,红芯的错误属于“过度包装”,“如果人们对这类错误从一开始就一视同仁地严加追究,恐怕红芯也不会重蹈覆辙了。”

  近年来,我国的SCI论文发表数量已成为世界第一,但学术声誉却不尽如人意,部分人的科研不端行为使我们的科学成果在国际学术共同体中难以得到应有的认可。“在更多情景下,‘弯道超车’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往往都是投机取巧的代名词。很多实践已经证明,弯道超车行不通。总结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教训,少走弯路才是应该做的。”刘亚东说。

  他山之石:让造假者不仅仅“身败名裂”

  科研诚信缺失问题,很多发达国家处于我们同样发展阶段的时候,也同样存在。

  2004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赖纳·普鲁奇教授被揭发出学术造假,他购买了278块黑猩猩的头盖骨来假冒古人类头盖骨。

  2005年,韩国著名生物科学家黄禹锡干细胞研究造假震惊世界。

  2016年,德国知名研究员卡尔·伦德·鲁道夫的一篇学术论文被指控涉嫌存在数据操纵情况。

  2017年,日本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研究人员山水康平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有11个图表信息存在编造或篡改问题……

  上述当事人面临的惩罚极为严厉:法兰克福大学责令普鲁奇提前退休,并专门成立了调查小组,后普鲁奇被正式起诉,面临入狱刑罚。首尔大学宣布解除黄禹锡的教授职务,韩国政府也取消了他的“最高科学家”称号,后其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鲁道夫则被撤掉其所在科研机构所长职务,还辞去了德国干细胞协会主席的职务。山水康平不但自己承担造假行为的后果,其所在研究所所长、诺贝尔奖得主山中伸弥亦为此致歉,并表示不排除辞去所长职务的可能。

  最新的一则新闻:北京时间10月15日,美国著名生命科学网站STAT爆出大新闻,因为涉嫌伪造和篡改实验数据,哈佛大学要求撤稿前哈佛医学院教授、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皮耶罗·安伟萨博士高达31篇关于心脏干细胞的研究论文,安伟萨博士已经关闭在哈佛的实验室并且从哈佛医学院离职。2017年,哈佛的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与美国政府已经就安伟萨等人涉嫌学术不端、在项目申请书中通过伪造数据获取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项目经费,达成和解,认罚1000万美金!

  政策出台:打击学术不端“一票否决”+“终身追究”

  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就完善科研诚信管理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加强科研活动全流程诚信管理等提出了明确要求。随后,又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推进科技评价制度改革,将科研诚信状况作为各类评价的重要指标。

  《意见》提出建立跨部门联合调查机制,组织开展对科研诚信重大案件联合调查,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行为实行“终身追究”,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责任者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建立健全学术期刊管理和预警制度,建立“差评”科学期刊黑名单,对在黑名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各类评审评价中不予认可。

  “虽然我国遭遇科研诚信的危机几乎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步,但相关制度建设只是在近10多年才提上议事日程。”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扬宗在《后学院科学时代:科研诚信建设如何发力》一文中写道。制度建设起步虽晚,但今年出台的政策已经让国外同行刮目相看——

  “中国在打击学术不端行为方面越来越强硬。”《自然》官网6月9日发文称。13日,《自然》再发评论员文章,指出“新规是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处置学术不端行为的最强打击措施”。

  据了解,科技部已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清网行动”,目前互联网中有关“论文买卖”等关键词的搜索结果已减少了95%。教育部办公厅也于近日印发《关于严厉查处高等学校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行为的通知》,对参与购买、代写学位论文的学生,将给予开除学籍、撤销或注销学历学位证书等处分,并明确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是查处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行为的监管主体。

  专家建言:科研诚信管理需要专业化、常态化

  王扬宗认为,应进一步凸显科学共同体在科研诚信建设方面的主体作用。“当前迫切需要推进和深化科技社团改革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设。明确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边界,减少行政干预,推进科技社团的自治建设,明确其主体责任,加强自律。”他在文章中写道。

  专家建言:解决科研诚信缺失的问题,一方面必须要有刚性的惩处措施,另一方面,弘扬科学精神、在道德层面上进行常态化的教育和引导也非常重要。“在短期内也许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但是从长期来讲,从治本的角度来看,它是不可或缺的。”中国农业大学的张红伟、赵勇则撰文表示,高校作为科研诚信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应当好科研诚信教育的守门人。

  在发达国家,许多顶尖大学都会开设科研诚信方面的课程,每个研究生都必须学习。六年前,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开设了必修课《科研诚信上的灰色地带》,通过对案例的讨论,让很多学生在科研起步阶段,就在心里筑起牢固的科研诚信防线。

  科研诚信问题需要一个逐渐解决的过程。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家的不断发展,只要我们能够正视这些问题,最后肯定是能够解决的,诚信,是科研最纯净的天空。

  本报记者 蔡姝雯 孙 庆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