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的柔与刚
2017-10-18 09:01:00  来源:紫金传媒智库

  随着手机互联网普遍使用,网络媒体影响力被大幅放大,由政府、网络媒体和公众三方建构的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存在着结构性问题,网络舆论生态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近日,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就江苏省网络舆论生态治理问题展开讨论。

  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的柔与刚

  网络舆论是人们获得发声的话语场,将线下社会被压抑的诉求转向网络空间寻找替代性补偿的结果。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腐败、公平正义等问题的交织,让越来越多的群体心理不平衡感上升,获得感降低。越来越多的网络热点事件将地方政府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使其成为人们利用互联网抗争的对象。如何加强网络舆论生态治理成为当下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课题。

  近期,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王成军主持了这次话题的在线研讨,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宋亚辉、颜嘉麒、康乐乐、燕志华、王宁和施爱春等参与本次研讨。

  网络舆论治理的困境,是挑战,更是机遇

  王成军: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研究在中国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题目,能够给的一些政策和建议基本是可以预见的,也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目前在由官方、媒体和公众三方舆论场建构的网络舆论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结构性问题:政府视公众为客体,在舆论引导中遭到总体性困境;媒体的舆论受到过度的政治经济干预,公信力递减甚至缺失;公众生产的网络谣言满天飞,冲击社会正常秩序。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公布的《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提出,网站要建立跟帖评论审核管理、实时巡查、应急处置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信息,新规定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网站后台的实名制。

  燕志华:作为曾经的网站和新媒体工作者,感觉工作人员工作压力骤然加大。

  王成军:当然也不完全是坏处,这个规定的支持者也有很充分的理由:实名制发帖对于打击网络水军、网络谣言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符合2016年底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精神。网络讨论因为网络极化、回音室效应能原因,本来就具有偏向性,但商业推动下的网络水军、利益驱动的谣言、道德驱动的人肉搜索都是的原本复杂的网络舆论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康乐乐:这很正常。水军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不是就我国有。危害有多大,未必见的。亚马逊虚假评论也很多。

  颜嘉麒:前台自愿,后台实名。我的看法是觉得很积极的措施。我觉得自我审查发言很好,乱说话不管在线上线下都不合适的。现在的网络也不应该再作为减压阀。

  王宁:互联网实名认证非常必要。网民中大有心理暗黑之徒。在北京公安机关的协助下,中国最大的婚恋中介百合网是国内最早采用实名注册的,对保护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燕志华:据说在网络管理方面,中国走在世界前列,或成最大赢家。我觉网络作为社会新空间,无政府主义流行,对中国是个祸患,确实离不开政府。网络发展,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公共空间和私人隐私的界限。

  王成军:《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所称跟帖评论服务,是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互动传播平台以及其他具有新闻舆论属性和社会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以发帖、回复、留言、“弹幕”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发表文字、符号、表情、图片、音视频等信息的服务。根据跟帖检查的要求:各级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健全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制度,依法规范各类传播平台的跟帖评论服务行为。其中,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不得向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第二,对新闻信息提供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建立先审后发制度。第三,开发跟帖评论信息安全保护和管理技术,创新跟帖评论管理方式,研发使用反垃圾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垃圾信息处置能力;及时发现跟帖评论服务存在的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采取补救措施,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颜嘉麒:其实我关注的各种论坛一般都会是实名认证的。特别是各种财经论坛,我觉得没有实名认证的人讲的话,基本都是水军,没有营养,特别想要一种过滤功能,把非实名的发言过滤掉。任志强微博上不当发言时,记得微博刚刚封了很多大v号,我当时的看法觉得这是微博的一个重大损失,于是把我微博的股票全卖了,后来证明我完全错了。微博在这之后发展非常的好,股价也涨了近十倍。所以我觉得对商家来说,压力并不真的是变大,反而可能是机会。如何顺应这个政策,是各种舆论平台应该思考的。

  王成军: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腐败、公平正义等问题的交织,让越来越多的群体心理不平衡感上升,获得感降低。舆论是社会的皮肤和晴雨表,网络舆论则是人们获得发声的话语场,将线下社会被压抑的诉求转向网络空间寻找替代性补偿的结果。越来越多的网络热点事件将地方政府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使其成为人们利用互联网抗争的对象。如何实现这种线上线下的双重舆论治理,不断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商业的因素也在其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号码成为了识别公民身份的重要手段。为了促进移动端的发展,各大网站积极推进绑定手机号码的规定,例如2017年知乎网回帖要求必须绑定手机号码。其实,在此之前,公民网络身份的管理已经越来越严格。比如,针对微信舆情治理的“微信十条”的发布。2014年8月7日,网信办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就做出了六条原则。第一,服务提供者从事公众信息服务需取得资质;第二,强调保护隐私;第三,实名注册,遵守“七条底线”;第四,公众号需审核备案;第五,时政新闻发布设限;第六,明确违规如何处罚。“微信十条”发布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入立“法”密集期,《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账号十条”)和《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约谈工作规定》(“约谈十条”)也先后出台。这些正是过去三年里发生的舆论治理领域的重要节点。

  网络舆论治理的策略,要机制,更要协商

  王成军:在社会治理的框架下,在过去几年里,也使用了很多策略性的举动,比如:完善网络舆论管理的组织建设和工作机制。增强网络舆论场的话语主导机制。完善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和预警机制。建立健全涉宁网络谣言综合治理机制。整合应对在线串联和线下集会的协同处置机制。加强维持网络舆论生态平衡的技术保障。但基本是各个地方政府自己在搞,所以参差不齐。有些问题多发的城市高度重视,很多中小城市还完全没进入角色。地方政府往往不认真做的是这件事情。地方政府一方面需要从单一依靠强制力和运动式治理理念转向对话沟通。另一方面需要拓宽沟通渠道,借助新媒体重塑官方话语体系,深刻把握网络舆论背后的社会心态,通过平等、尊重、对话等进行调适舒缓,进而推进地方网络舆论生态的健康发展。把舆情当民情,而非敌情或社会噪音。深入网络,了解问题,体察民意。过去几年,做到的是:一、要及时发布信息,改变“封、捂、堵、压、瞒”的治理思维;二、要深入网络舆论场,通过“在场”来了解民意 诉求与舆论的焦点;三、要从运用新技术实现传统媒体、网站“两微一端”等媒介信息发布的协同,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死角;四、要理解网民话语表达方式,重拾生动表达传统,创新表达体系。但对于舆情背后系统性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其实还没有触及。因而,需要进一步建设网络协商机制网络舆论是社会的皮肤和晴雨表,治理者需要从各种网络舆论中发现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不能拘泥于舆论表层的治理。从地方政府网络安全的角度来看,运动式的舆论治理虽然可以减少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等有害信息,但是也会因为缺乏宽容致使社会积怨难以正常释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政府对待网民舆论需要摆脱敌对思维,通过尊重、对话、信任以及符合网民需要的话语表达,来扩大公众同意凝聚力。

  燕志华:网上了解网民,网下改善工作。

  王成军:对于网络舆论治理实践,舆论大数据蕴含了与传播内容、传播心理、传播行为、传播关系等相关的多维度信息,为我们更大范围、更加全面地洞察“舆论景观”提供了新的机会。通过机器学习、语义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手段,描述网络舆论场中的议题分布与意见分布,以及从历史角度追溯其议题与意见分布的变化,进而提升预警能力。舆论的演化也有规律。多数舆情都是短命的,99%的信息传不过100个人。舆论的演化曲线本身就包含了很多信息。有效推进数据开放,建立统一的开放数据门户,为公众提供一站式的政府数据获取及相关服务。明确数据的开放范围与保密范围,加快制定数据安全、信息安全、隐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为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建议建立有效的公众反馈机制和健全的问责制度,对各部门的执行 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对现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构建一个跨系统、跨部门的统一开放数据平台,为公众提供开放的数据服务。

  燕志华:可能在网络大数据之外,线下的群众路线传统调查也是需要的,更完善。 

  王成军:不错,需要了解结构性的问题。整体而言,中国的舆论和治理捆绑在一起,走过了很多年,或许奇怪,但恰恰是最大的社会事实。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一直探索的舆情治理策略,说白了也是“大道不过三两句,说破能值几文钱”。社会的高度的复杂性和自我反思特点使得一切治理的策略都仅仅停留在短期策略的层面,就长期而言,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建立健全公众和政府的对话和协商依然任重道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