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虽然中国首先在控制疫情上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持续蔓延,全球产业链受到严重破坏,部分地区甚至发生“钝化”和“断裂”,“全球”产业链逐步蜕化为“区域”产业链。同时,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了转移国内民众矛盾,不断抨击中国,造成一系列严重的影响,“去中国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面对这一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必须努力构建以自身为主导的新型全球产业链,对冲全球经济脱钩的潜在风险。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产业链区域化走向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个经济体依据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竞争优势融入世界经济分工与合作的一个历史过程,是满足不同经济体生产和消费需求的国际生产与发展性合作,各个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都获得收益和红利,同时也在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向更深层次、更多元主体和更加广泛领域开展,而产业链的全球化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产业链包含了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它是各个产业部门在生产环节和时空布局中逐渐形成的客观关系。在地理大发现之前,各个区域的发展都是自给自足的,自己提供原材料、自己加工、自己消费,生产能力较低。产业链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萌芽早在大航海时代就已经出现,之后欧洲列强对亚、非、美洲进行了长达三个世纪的残酷殖民掠夺。在这一期间,早期全球产业链逐渐形成,东印度公司就是其中代表。近代以来,欧美列强纷纷在其殖民地办厂,利用殖民地的低成本原料和劳动力生产产品,用以占据殖民地市场并满足国内需求。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传统的殖民掠夺难以为继。一方面,苏联解体使得大部分国家放弃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得益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发达国家凭借自身优势开始在全球重新布局产业链。跨国公司为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专利垄断,利用中东、拉美和俄罗斯等地区的自然资源,经由东亚发展中国家生产,满足自身消费并开拓全球市场。
长期以来,经济成本问题一直是产业链区域化向全球化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无论是早期发达国家低端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还是这些年再向东南亚转移,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征没有变化。由于发达国家技术垄断,其通常占据产业链的研发、设计和最终销售阶段,在全球化过程中受益最多。发展中国家则长期处于原料供应和生产环节等价值链低端位置,大部分收益都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因此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的“新殖民战略”,但这并不表明其对发展中国家百害而无一利。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各国间的依存度逐渐上升,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依靠自身实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比较优势,通过吸收外国资本来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依靠外贸增强自身竞争力,甚至可以抓住发展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在某些领域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占据产业链优势地位,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和韩国,又如现阶段的中国。
二、后疫情时代产业链特征:从全球化走向区域化
新冠疫情初期,中国政府为杜绝病毒扩散全面停工停产,欧美发达国家也相继取消中国航班和部分贸易联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第一季度GDP为206504亿元,同比下降6.8%。第二季度伊始,中国对疫情的控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全国性的复工复产逐步展开,经济逐渐回暖。但随着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欧美大部分跨国公司基本停摆,传统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国也成为疫情重灾区,因此中国许多企业的复工复产前景不容乐观。相关专家指出,新冠病毒可能会长期存在,甚至与人类共存,在其影响下,全球产业链必然会被损坏。
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际,许多国家就为应对危机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概念,比如美国的“制造业回归”、德国的“工业4.0”等等。发达国家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低端制造业,导致国内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大幅增加,资本家却依靠产业链全球化垄断巨大利润,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发展存在很大隐患。因此,为缓和国内矛盾,维护统治,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西方政客开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尤其鼓吹“去中国化”,转移仇恨。2018年以来,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签署对华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命令,使得两国企业都遭受巨大损失。在这一背景下,新冠疫情更是对全球产业链的一记重击。中国作为全球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在疫情初期出于公民生命健康安全考虑实施停工停产,无疑会影响产业链其他位置的国家经济。因此一些国家考虑转移部分对中国依赖度较高的产业链到其他国家或回流国内,保障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美国商务部部长罗斯就曾表示“中国的疫情有助于制造业回归美国”。随着疫情发展,中国通过有效防疫开始全面复工复产,欧美发达国家却沦为重灾区。德国、意大利扣押口罩、欧洲各国和美国在中国机场争夺口罩、美国各州竞价呼吸机、石油暴跌、美股熔断等一系列令人惊讶的现象都体现出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破坏程度之深、影响之大。发达国家向外大量转移制造业,通过控制金融来收割发展中国家,却在面对人类共同灾难的时候连口罩这种低端制造品都不能充足供应,不得不说是种讽刺。
截至五月十五日凌晨,全球新冠病毒累计感染人数突破450万,累计死亡人数超过30万,其中美国死亡将近九万。世界主要经济体间越来越严格的封锁严重破坏了全球产业链的正常运行,原材料供给受限,中间品无法贸易并进一步生产,最终产品需求紧缩,大量积压,国际贸易损失惨重,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四月份全美非农业就业岗位减少2050万个,失业率飙升至14.7%,为大萧条以来的最高值。由此可见,传统经济学理论完全不适用于解决重大突发灾难情况下的发展问题,发达国家为追求垄断利润而推行的全球化可能会反噬,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社会公共安全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经济效益不再作为发展主要目标,产业链会向国内或一定区域收缩,尤其是医疗等有关国计民生的行业。在现阶段和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期内,曾经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模式难以为继,全球产业链必然会发生深刻变革。目前许多学者研究发现:产业链在局部发生断裂。全球主要的产业基地为北美、西欧和东亚。全球价值链正在蜕化为区域价值链。
三、产业链区域化下的中国应对之道
那么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颇多的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一变化?从最坏的角度来说,若此次疫情是一场“持久战”,国内贸易行业复工困难,发达国家产业链能够在短期内成功回流国内,那么在后疫情时代,“去中国化”基本完成,中国经济必然倒退。中国政府首先应当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和相关行业就业稳定,保证贸易从业人员生活基本需求,并重点着手于国内生产链体系构建对传统全球生产链的替代。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拥有最庞大的消费市场,但公民平均消费能力长期处于低位,最近几年才有所增长。2019年消费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连续六年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传统产业链的断裂虽然会在一定时间内阻碍中国发展,但长期看来,这有助于帮助我们从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转变。中国可以利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辐射作用,将产业链向中西部和东北部延伸,构建以东部沿海为主导的国内生产链,实现东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并带动中西部和东北部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其次,依托科技创新大力发展以5G、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基建项目,补齐高新技术产业链的短板,实现相关产业链的高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产生新兴企业,扩大就业,并有利于打造自身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目前在5G、高铁等基建方面领先其他国家,但芯片、半导体和航空发动机等行业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现代产业链在各行业都存在交叉,某个行业的短板会引发一系列的后续生产问题,因此必须尽快攻克这类难题,实现进一步发展。
再次,要加强区域间合作,以“一带一路”为基础构建中国主导的新型全球产业链体系。在疫情面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交流抗疫经验,并提供必要的人员和物资援助,尽快缓解当前各国严重的疫情形势,使其经济发展早日回归正轨。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向这些国家输出中国新基建标准,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也有利于强化以中国为主导的新型全球产业链体系,对冲现阶段“去中国化”的潜在风险。同时要利用美国自顾不暇这一段时期积极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其配套齐全的制造业基础吸引外部投资。
从正常角度来说,欧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短时间内无法真正实现产业链回流,富士康赴美开工的计划泡汤、特斯拉在上海建厂等现象都说明了产业链回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有较为充裕的时间来补齐发展短板,整合相关产业链。同时在这一段时间内,发达国家也需要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需要相关中小企业继续生产贸易产品,从而能够稳定就业。同时,借助现阶段美元升值机会,向与中国有大宗商品交易的国家提供人民币债券,偿还其手中的美元债,降低世界范围内美元配额。另外要辅以新基建标准输出,强化以中国为主导的新型产业链体系构建,继续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