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共享发展丰富社会主义平等观
2017-06-22 10:06: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颜晓峰

  平等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新形势下,我们党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旗帜鲜明地把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坚定不移地将平等的目标、原则、理念贯彻于治国理政新实践中,努力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平等。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多重具体目标,其中一项重要目标就是平等,努力让全体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平等共享。但也应看到,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国仍将存在一些不平等现象,我们仍需为了实现平等而不懈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正是逐步消除不平等现象的一条基本途径。只有坚持共享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有效消除不平等,让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活力。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平等观的深化和贯彻,集中体现在提出和推动共享发展上。

  共享发展体现了实践中的平等、发展中的平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平等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形态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要求。共享发展的提出,将平等的要求从经济平等、政治平等、社会平等推进到发展平等。它揭示出:政治权利、法律地位、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平等要建立在一定的发展基础上;没有共享发展的平等地位和权利,经济平等、政治平等、社会平等都难以真正实现。共享发展是对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具体化。它深刻表明:普遍贫困不是真正的平等,收入差距过大也不是真正的平等。要将社会主义平等建立在国强民富的基础上,不是仅仅作为理想中的价值追求,更要有现实可行的具体行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共享发展成为走向共同富裕的桥梁,体现了实践中的平等、发展中的平等。

  共享发展丰富了社会主义平等观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历史上,对于何为平等、谁的平等、怎样促进平等的问题,曾有过多种阐述。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人类科学认识平等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不是从抽象的人性探讨平等,而是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中考量平等的基础,把消灭阶级、解放全人类作为实现平等的前提。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平等问题。共享发展的提出,丰富了社会主义平等观的理论和实践内涵。首先,共享发展是全民共享,即人人享有、各得其所应得,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这就明确了社会主义平等的范围具有普遍性。其次,共享发展是全面共享,即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这就明确了社会主义平等的内容具有全面性。第三,共享发展是共建共享,即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这就明确了社会主义平等的实现具有参与性,发展平等不只是“分配性努力”的结果,更是“生产性努力”的成果。第四,共享发展是渐进共享,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这就明确了社会主义平等的实现具有过程性。

  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共享发展的实质就是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平等共享的权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享发展,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最为广泛而持久的动力。

  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既要牢固树立,更要积极践行。当前,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践,都贯穿着促进平等的价值取向。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到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到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都能接受更为公平的义务教育……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实现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平等共享的道路上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

  (作者为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